初中數学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數学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一、从正、逆两个方向去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为定义的数学命题,其逆命题总是成立的。因此,学习一个新概念,如果注意从逆向提问,学生不仅对概念辨析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讲述:“同类二次根式”时明确“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反过来,若两个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则必须在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 例1、若与 是同类二次根式,求x 略解,2x-1=2-x,即x=1。 如:“方程的解”这一概念,它就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特征:“凡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与“方程的解,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还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的解的特征。 例2、不解方程,求作一个新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方程x2-6x+5=0的两根的 2倍。 略解,若设所求方程的根y,依题意,y=2x,则x=,因为是已知方程的根,所以()2-6×+5=0,即y2-12y+20= 0即为所求方程. 例3、已知a≠b,且a2+3a-7=0,b2+3b一7=0,求 a2+b2 解: 由方程根的定义知, a、b是方程x2+3x-7=0的两根, ∴a+b=-3,ah=一7,∴a2+b2=(a+b)2-2ab=23。 二、加强公式逆向应用的训练 数学中的公式都具有双向性。正向运用它们的同时,加强公式的逆向应用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例4、设a、b、c、d均为实数,且ad-bc=1,=l, 求abcd的值。 分析:由第二个等式联想到用完全平方公式. 由已知得 ,即: 即得 a= b= d=-c,而 ad-bc= l,可得 =,从而得 abcd=一=- 三、逆用运算法则的训练 数学中的很多运算都有一个与它相反的运算作为逆运算,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都是互为逆运算,彼此依存,共同反映某种变化中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同一级运算中,可以互相转化,如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利用倒数的概念,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 例5、计算, 有些学生竟然对它进行通分,却不会逆用分式的减法法则作变形。 解:原式= 例6、已知:,,求:的值. 分析:该题将同底数幂除法法则逆用后得到结果。 解:原式. 四、定理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不是所有的定理的逆命题都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探究定理的逆命题的正确性,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备,而且能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 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韦达定理的逆定理都是存在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7、设、、满足,求:的取值范围。 解:原方程组变形得:,根据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的取值范围为:。 五、加强执果索因的思维方法训练(即分析法训练)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在研究问题时,往往兼用这两种思维方法,从分析中得到思路,用综合法严谨地表述解题过程。这样可促进双向思维的培养,也可简化思维过程。 例8、已知a,b,c,d均为正数,求证 ,即证明就是要证, 找到证题起点。 、已知p>0 ,q>0 且=2,求证p+q≤2 ,即证: 显然成立。 六、加强从反面思考的思维方式训练 (一)加强反证法训练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当某些数学问题用直接证法相当困难时,常常被采用的证法。它是从待证结论的反面出发,推出矛盾,从而否定要证结论的反面,肯定待证的结论。加强反证法的训练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逐步形成的必要措施. 例10、取什么实数时,抛物线的顶点不在第四象限? [分析]抛物线的顶点“不在第四象限”,所指的范围很广,可以在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还可以在坐标轴上。如果对上述各种情况逐一讨论,在各种情况下求出的集合,再取其并集,可见其讨论范围之大。若反过来,从问题的反面考虑,直接求出抛物线的顶点在第四象限时的集合,再取其补集,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