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死刑观念与死刑的司法控制刍议.pdf
和谐社会的刑法现实问题
死刑观念与死刑的司法控制刍议
黄华平+ 谷鑫鑫”
消灭人的肉体、剥夺其生命的死刑是人类社会一种最古老、最直接而又
最残酷的极刑。存在决定意识、观念决定思想。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通常
解释为“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死刑观念”也就可以解释
为,死刑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包含了人们对死刑的认知、评判和取
舍。由于死刑的极端残酷性和不可逆转性,对其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
的过程,评判从来都是瑕瑜互见、褒贬不一,对其取舍也存在诸多纷争,有
些甚至大相径庭。笔者尝试以研究死刑观念为切人点,以死刑的起源、存废
为视角,从我国的司法实际出发,结合世界法律、司法界对死刑的评价理解
和司法实践,仅对我国死刑的司法控制做些探索,以期对完善我国的死刑刑
罚的适用有所裨益。
死刑的起源及存废之争
(一)死刑的起源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了死刑的起源:“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
仇的表现。”①在中外古代史上,死刑的种类之多,用刑之残酷确实是触目惊
心。
根据《图书集成祥刑典》记载“帝共命舜居摄,制五刑……”由此可
见,我国在尧舜时期就创制有5种刑罚内容构成的刑罚体系。中国死刑渊源,
基本的认识是:死刑以原始“食人”习惯为渊源。②原始部落间发生矛盾、
仇隙或战争,往往处死对方俘虏,作为食物。此时的“死刑”固然有“以血
还血、同态复仇”的意思,也有出于动物的嗜食本能。当然,也有学者认
为,战争是中国死刑的渊源,其理由不言而喻。③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渊源,
死刑的出现和施行,都会表现为“同态复仇”的野蛮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的
人类史上曾屡屡泛滥,酿成深重的灾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级经济刑法硕士研究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358页。
②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宁汉林:《中国刑法通史》,
1986年版,第60页。
③胡健:《中国死刑起源探究》,载《政法论丛》2003年4月第2期。
死刑观念与死刑的司法控制刍议
(二)死刑的存废之争
1.死刑存废之争的起源
死刑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首先是人们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进
步,如东方普度众生的佛教思想和西方拯救万物的基督教思想,其本质都蕴
涵对生命权的爱惜和尊重,构成了东西方死刑废除的原始动力。东方法制史
上,表现为尊崇佛教为国教的我国李唐王朝就曾两次废止死刑;同时代的日
本平安王朝也受中国佛教影响,废除死刑达347年之久。但真正引起中国人
思索死刑价值的当从清末沈家本《死刑惟一说》奏折开始。西方法制史上, 中
从1764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者贝卡里亚在他的《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呼
吁废止死刑始,关于死刑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200多年,并逐渐构成世界死 卷
刑存废之争的主流。
2.死刑存废之争的发展
道德是人类文明和法制的坐标。而预防和报应是刑罚的两项目的,在旷
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中,学者们围绕这三方面对死刑的存废合理性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
(1)从道德论看死刑的存废之争。
肯定死刑合理的学者认为,死刑是公正的,是基于伦理正义的必然要求。
德国学者黑格尔认为:“犯人行动中所包含的不仅是犯罪的概念,即犯罪自
在自为的理性方面——这一方面国家应主张其有效,不问个人有没有表示同
意,——而且是形式的合理性,即单个人的希求。刑罚既被包含着犯人自己
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①因此,犯人早已通过他们
的行为表示了同意国家拥有剥夺生命的权力,因而,死刑是公正的。
否定者则认为,死刑是国家的有计划杀人。虽然杀人者已对他人生命造
成侵害,但事后国家再对杀人者处以极刑,则属于明显的有计划杀人,其实
就是对国家公权力的滥用和对刑罚合理性的背叛。贝卡里亚基于人道主义立
场提出:“死刑是一场国家同一个公民的战争。它认为消灭这个公民是必要
的和有益的。然而,如果我要证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我就首
先要为人民打赢官司。”②
(2)从预防论看死刑的存废之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