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童心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努力营造课堂气氛,尽力开启学生思维,但学生却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为什么老师的精心预设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总是以一个教师的视野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新课程鼓励教师二度创造教材,以独特的体验来解读教材,但是,如果教师仅以成人的鉴赏目光来解读教材,往往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生活经验等出现隔阂,也就无法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三情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说:“真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我们还要有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读文本,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童心,捕获童心,课堂才能童心弥漫。
一、用儿童的视角捕捉文本语言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但这仅仅是文章未成为语文教材的原本价值。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书里来,就具有了另一种价值——教学价值。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言语的智慧并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语文课文之中的。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看哪些语言是儿童已经能自由运用的的伙伴式语言,教师无须讲解,学生自能体会;哪些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教师悟其意,品其神,然后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哪些是精粹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朗读、迁移、积累,库存在大脑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用童心解读文本,课堂上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当讲的不讲,当练的不练,而学生本已掌握的却一味的讲、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产生倦怠心理。用童心解读文本,课堂才能是扎实的、朴实的、平实的、厚实的。
二、用儿童的感受体验作者情感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贯注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贯注的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与活力,才真正对学生具有摄魂勾魄的艺术魅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运用作者凝聚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情源”,品味一句一点的情味,构筑起阅读教学的“情感场”,才能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轻轻松松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教师如何把作者蕴含在课文、佳句、标点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从课文中所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移情”给学生呢?从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感受去体验和挖掘作者的情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象储备,把“满载情感”的教学信息及时向学生“传递”。
在《小音乐家扬科》中,写到小扬科到食具间看小提琴时,这样写:“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作者通过怕与不怕的内心矛盾冲突,逼真地传达了扬科酷爱音乐的美好感情。对于这一情感,学生能悟到扬科的矛盾,但却不能深切体会扬科爱小提琴胜过自己的生命。我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也许会对小提琴的“魔力”感到迷惑。得设法让他们把自己当成扬科,让扬科来吐露心声。于是,我便采用“移情”的方法,指导阅读时,启发学生自比扬科:面对小提琴,你要向小提琴倾诉怎样的心声?此时,学生心灵中沉睡着的“情感巨人”被唤醒,而用“自己的心声”塑起优美的“情感肖像”来。某位学生深情地说了起来:“小提琴啊,小提琴啊,我日夜都在想念你,我终于可以看到你了,我多么想摸摸你呀,哪怕就一次也够了,哪怕付出任何代价!”由于学生忘情地化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感到自己就是扬科了,正用颤抖的手去抚摸小提琴那光亮的琴面呢?细腻的体验,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所说的“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学生细细朗读体会,对小扬科的同情便油然而生了,对小扬科爱得便愈深了,对旧制度也就恨得愈切了。
三、用儿童的思维思考个性问题
传统教学不管怎样精彩,总是脱离不了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可是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一厢情愿的嫌疑?教师所问的是否正是学生所需要、所疑惑的?事实上,用成人的眼光读文,往往会把课文读得太深,所提的问题也往往不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把自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