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3060425.docVIP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306042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3060425.doc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 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答案: D 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 B 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 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 B 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 A 5.2012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制度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 B.汉化政策 C.迁都洛阳 D.颁布均田制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创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创性,故选D项。 答案: D 6.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答案: A 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的能力。经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干之意。 答案: A 8.《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北魏时期商业得到了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哪一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0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的关键信息是时间“公元485年”和“授露田”,由此可得出结论。第(2)问从“定都洛阳”可知是孝文帝迁都,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10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0分) 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ld11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