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免疫耐受(NXPowerLite)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熟悉:熟悉免疫耐受形成机制:中枢耐受和外 周耐受 了解:免疫耐受的形成和表现,免疫耐受与临 床医学的关系 特点: 1、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即只对特定抗原 不应答,对不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应答。 2、一般情况下,免疫耐受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不同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 3、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Owen的观察 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 Artificial induction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in embryonic stage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后天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即非己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条件/或原因) 免疫耐受形成与Ag的性质有关,耐受原与免疫原性质刚刚相反 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 CK及生长因子 不适宜的Ag量、特殊的Ag表位及Ag表位的变异 在胚胎发育期,并非所有自身应答细胞均被清除,这些未被清除的自身应答细胞以免疫耐受状态存在于末梢淋巴组织中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2、抗原类型 3、抗原免疫途径 4、抗原表位特点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T细胞耐受) 高带耐受High- zone tolerance(T、B细胞耐受) High and low dose tolerance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2、抗原类型 单体(monomer) 可溶性 分子量小 高抗原表位密度。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3、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腹腔>肌肉>皮下 口服易致局部粘膜免疫,诱导全身耐受,叫 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4、抗原决定基的特点 耐受原表位(tolerogenic epitopes) —— 诱导Ts(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 例如:鸡卵溶菌酶 ( hen egg lysosome, HEL)。 HEL的N端表位诱导Ts 活化;C端表位诱导Th活化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二)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 变异的病毒抗原不仅使原有免疫力失效,亦会产生模拟抗原与特异性TCR、BCR 结合,但不能产生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三)单纯抗原反复刺激,诱导T细胞耐受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二)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 (三)宿主因素 年龄(免疫系统成熟性) (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遗传(动物种系)、 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动物生理状态)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意义:可能逃避中枢耐受的机制 阴性选择下降/障碍 Fas、FasL基因突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 出生后胸腺/骨髓基质细胞缺陷 (重症肌无力) 自身免疫调节基因编码蛋白 AIRG (autoimmune regulator gene)缺陷,致胰岛素、甲状腺球蛋白不能表达于胸腺髓质区上皮细胞 存在对自身抗原呈低亲和力细胞 存在针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自身应答细胞克隆(p155) (一)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1、由于某些原因外周组织中仍然存在一些特异性针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B细胞克隆 例如:某些自身抗原是组织特异性抗原,在免疫中枢不表达; 在胸腺中对自身抗原呈低亲和力结合的细胞也可能存在 于外周免疫器官中 2、免疫忽视:自身抗原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同时存在,但 不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现象。 原因: 自身抗原与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的分布 自身抗原剂量 感染的病原体与自身抗原的分子模拟作用 病原体感染→病原体与自身分子模拟→ APC活化→免疫忽视的自身反应性效应T细胞活化→伤害自身细胞 随感染的控制及消失,APC不再活化,这些自身反应细胞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