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5个历史场景
“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5个历史场景
1.“瓯越先民”
随着灯光逐渐暗淡,我们追溯到了温州历史的源头。大约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瓯江、飞云江中下游背山临水的地方定居下来,过着渔猎和原始农业相结合的生活。这就是瓯越先民。在我们面前,一片茫茫的灰蓝色大海,海鸥飞翔。还有晃动的船只。海风吹拂着三位先民,他们光着脚、短发纹身,穿着像渔网一样的衣服。这位妇女手捧装有鱼酱的陶罐,两位男子则手捧鱼皮刀鞘和利剑,这些特产当时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原的周天子,使得这片边蛮的土地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艰苦的生存环境,也让瓯越先民具备了不屈不挠和开拓进取的的精神。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灭吴国后在这里建立东瓯王国。“瓯”也就成了温州的简称。所以,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温州人称自己为东瓯人,而温州还有瓯江、瓯柑、瓯绣、瓯窑、瓯剧等等。
2、王羲之和谢灵运
直到永嘉建郡,东瓯文化才开始真正和中原文化相融合。但是来永嘉做地方官员的大部分是南下的士族,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工具,使温州一时间人才辈出。其中这两位就是当中的代表。一位是山水诗歌的奠基人谢灵运,还有一位就是的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
这位就是山水诗歌的奠基人——谢灵运。他虽然在永嘉任职时间很短,但是他却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留下了许多赞美温州山水之美的诗歌,使人们通过他的诗歌认识了温州这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现在的温州还留有20多处谢灵运的遗迹,可见但是诗人的魅力。
而这位书圣更是与温州有着很大的渊源,我们可以从两个名字中就能体现出来,一个是五马街还有一个是墨池坊。据传说,王羲之在任职太守时,每次出巡都要五马齐巡,驰骋于道,人们就用五马街来纪念他。而墨池坊呢,据说王羲之曾在这里临池而书,洗砚于此,固有此得名。
3.八辈蚕和瓯绣
温暖的气候为蚕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温州素称“八蚕之乡”,早在宋代就创制了通过低温控制蚕种发育,让蚕宝宝一年可产卵吐丝八次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蚕丝的产量。我们可以通过这张永嘉八辈蚕关系图了解到这种技术的细节。这张北宋的套色版画蚕母,是1988年龙湾国安寺石塔出土的,画面主体为蚕母立像,(蚕母就是养蚕人供奉的神灵。)左上方印有“蚕母”两字,色彩有绿、朱红和黑色。它不仅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套色版画作品,也是最早的“蚕母”形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瓯绣。我们温州简称“瓯”, 所以温州的刺绣被称为“瓯绣”,最早大约开始于唐代。瓯绣最早出于民间妇女之手,我们眼前正是当时的妇女在闲暇之余绣瓯绣的场景。在古代,刺绣是妇女的必修课,温州有一句俗语叫“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三十四娘教绣”,说的就是温州女孩子大约在十三四岁就要和长辈学习刺绣的事。瓯绣的特点是产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刺绣和绘画结合,以绣带画。并且构图精巧,色彩明快,针法严谨,成为清代八大地方绣种之一。
4.民俗工艺品——首饰龙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件做工漂亮,精细、复杂的温州传统民俗手工艺品——首饰龙。温州商业经济非常发达,但也很注重传统的风俗和庆典活动。比如,流行于温州乐清、永嘉地区的首饰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眼前的这个首饰龙,共有7层,表现80多民间神话和民俗场景,200多个造型生动的传统戏曲或者是民间故事的人物。并用温州传统的彩扎、剪纸、乐清细纹刻纸等民间工艺进行装饰。它不仅会亮,还会动呢。连杆传动的装置被驱动,上面人物造型、花鸟、亭台楼阁就都转动起来了。
首饰龙一般都做成龙船的形状,这和温州的先民住在海边有很大关系,祭祀和庆典活动中总是寻求龙这种神灵的庇佑。每年的正月十五,当地都会举办庆典活动,人们抬着首饰龙,穿街走巷,敲锣打鼓,沿途的百姓则在家门前摆设供奉的祭祀用品,人们吟唱着颂词,乞求平安、吉祥。
5. 中国最早的戏剧——南戏
大家津津有味地听完了温州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史,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温州戏剧文化。温州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在文化娱乐消费上有了新的需求。所以,在北宋晚期,温州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戏剧—南戏。
当时温州的商业经济相当繁华,但它远离大都市,文人势力也较弱,市民阶层兴起,代表市民阶层文化的南戏就在温州形成。南戏有多种异名,有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早期南戏的作者与演员皆属市民阶层,他们将编撰与表演南戏作为谋利的营生,其观众定位为占城市居民绝大多数的下层市民,所以剧作内容与表演形式上,都迎合下层市民的观赏情趣,具有浓厚的市民性。后来经过传播、丰富、发展,业余的戏班转变成职业剧团,文人也加入南戏的创作队伍,专门为南戏写剧本。由此,南戏逐渐发展扩大了影响力。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奠定了基础。其中就有我们现在非常有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现存最找的南戏剧本为《张协状元》,2000年,这个剧本还在欧洲演出,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大家现在看到的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