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学会利用心理效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孩子,学会利用心理效应

教育孩子,学会利用心理效应 ——二年级家长会讲座稿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亲爱的各位家长朋友: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首先,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成就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却非一朝一日之功。 先看不好的习惯: ●不定目标,不想后果。今日有酒今朝醉。不做计划,从不考虑将来。 ●重要的事情留待最后去做。其他事情先不管他,且让我玩个够:看电视、聊天、上网、闲逛。大事永远为小事让路。 ●放纵自己。不知道约束自己,对自己的生活不负任何责任。 ●喜欢怪罪别人。 ●遇事总往坏处想。 ●不与别人合作。 好的习惯: ●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与别人合作。 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致至的习惯。孩子一入学就应养成专心致至的学习习惯,因为只有注意力集中,有关信息才会通过感官进入大脑,学习才有效果。 2、认真细致的习惯。孩子的作业应按一定要求认真完成,包括内容正确、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按时完成诸方面。 3、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难易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儿童独立思考。另外,独立思考也是实战的需要。 4、看书读报的习惯。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应该培养孩子从小不满足于教科书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学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 5、周期学习的习惯。 ●预习。预习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了解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带着问题上课,有利于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听课。课堂听讲是学习的关键。正确的做法是:全神贯注惜分秒,积极思考答问题,手脑并用勤练习,理解归纳记笔记。 ●梳理。课后几分钟,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 ●作业。坚持先看书复习,再完成作业,克服不复习就作业的毛病。 ●计划。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每天订个小计划,有检查,好落实。 ●总结。每单元一小结,每年一总结,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把知识“揉”起来理解,“串”起来记忆。 6、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的理念。 今天我们试着从心理效应这个角度出发,谈谈它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队培养孩子习惯所起的作用,希望能与您共同学习交流,共同促进提高。 “心理效应”,是指在特定的情绪环境或其他条件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反应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尊重和了解一些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应该善加运用或尽量避免的心理效应,会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下面试以三个“心理效应”举例说明它家庭教育中运用。 第一, “禁果效应”:被禁止的更有吸引力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禁果效应”。 为人父母者,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1岁多时,我们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有的孩子大了也一样,有一个孩子,总喜欢在自家的大坪上踢足球,他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就威胁他:“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有一个应用“禁果效应”的例子,希望对我们的教育能有所启发:说的是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的历史。在法国,土豆很长时间没被推广,原因是宗教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苹果”,医生们认为它对健康有害,而农学家断言,土豆会使土壤变得贫瘠。著名的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回到法国后,决意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长时间它未能说服任何人。于是他耍了一个花招。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栽培土豆。根据他的要求,有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身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警卫就撤了。这时,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位农学家就这样达到了目的。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

文档评论(0)

qianqia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22413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