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秋导读电子讲议
《春秋》简介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春秋》是一个周代各诸侯国官修史书的通名,同时《春秋》又是鲁国官修史书的专名
K02:从总体上说,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春秋》一书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官修史书改编后所著的一部书
K03:《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而言,它有下面几个特征:是中国私人著史的开始;是一部编年史;是一部春秋的列国史;是一部信史
K04:《春秋》作为一部经书而言,它经过了孔子的笔削,体现出孔子自己独特的用心在里面
正文
一、《春秋》之为通名与专名
1.《春秋》之为通名
《春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春秋》可以说是最受争议的著作之一。有人认为这是最能体现儒家微言大义的一部伟大经典,但也有认为这是一部最不成东西的东西,比如民国时期的大学问家钱玄同就这么认为,更早以前,传说宋代的王安石也批评《春秋》是一部“断烂朝报”,即残缺不全的朝庭公文。于是,我们不能不问,为什么这部书会让人产生如此大相径庭的评价呢?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
但严格地说,《春秋》原本是一部史书。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史学传统的民族,自古就有国家修史的传统,按《礼记》里的记载,在君王的身边总是有两个史官,《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因此,春秋时期,列国都有他们的官修史书,这种史书,当时人都通称作《春秋》,这在先秦的典籍里可以找到很多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春秋》是一个周代各诸侯国官修史书的通名。除国史以“春秋”为名外,其时私家著述乃至后世史家亦多取“春秋”以名其书,如先秦之《虞卿春秋》、《吕氏春秋》、《晏子春秋》、西汉陆贾之《楚汉春秋》等。
2.《春秋》之为专名
但列国史书虽然有“春秋”这一通名,同时又有它们各自的专名。比如,《春秋》这本书同时又是鲁国官修史书的专名。再比如说,晋国官修史书的专名叫《乘》,楚国史书的专名叫《梼杌》。当然,后来列国的史书都没有流传下来,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
二、孔子与《春秋》
那么,为什么鲁国的官修史书会被儒家认作经书?这里就被认为与孔子有关系了。按儒家的谱系来说,孔子周游列国之后,晚年自卫返鲁,修诗书,订礼乐,作春秋。那么,为什么又说《春秋》是孔子所作的呢?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是,孔子根据鲁国官修史书《春秋》,进行了自己的“笔削”。所谓的“笔”,就是书,即某一件史实,把它书写记载下来;“削”呢,就是不书,即把原本写在鲁史中的史实删掉。也就是说,鲁国官修的《春秋》在孔子手里,截取了其中一部份,即从鲁隐公至鲁哀公十二君凡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722-481)的历史,根据自己的编纂体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编,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春秋》。
关于孔子作《春秋》,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在鲁哀公十四年,在鲁国西部地区有一位猎人打了一只以前从未见过的独角兽,他想这大概是不祥之物,就把它扔了。这个消息传到孔子那里以后,他便去看了。看了以后,就说,“这是麟啊。它为谁而来呢?它干吗而来呢?看来我的道不行了啊”说完就泪流满面。为什么孔子这么说呢?原来在传说中麟是一种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只有天下太平、圣王在位的时候它才会出现,不然它是不会来的。可是,在孔子的时代,正是典型的一个乱世,麟本是不应该来的,即便来了,也来得不是时候,所以才会被人打死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孔子的感慨。大概孔子觉得,自己与这麟一样,都是生不逢时,有德无位,而徒将老去。因此,伤感之余,他就决定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们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要比抽象的议论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他根据鲁国原有的史书《春秋》进行改编,历时九个月后而成。书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获麟结束;据说是因为感麟而作,所以叙述到获麟绝笔。因此有人又把《春秋》称为《麟经》。
当然,前述只不过是传说。关于孔子与《春秋》有没有关系,以往一般是没有异议的,最早称孔子作《春秋》的是孟子,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多次肯定了这一点。在汉代的典籍中,基本上都不否认这一点,但现代学者对此颇有怀疑者,比如前面讲的钱玄同,还有顾颉刚,当代的《左传》大家杨伯峻先生也这么认为。他们提出很多证据,比如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是:《论语》里没有有关孔子作《春秋》的记载。话似乎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在逻辑上恐怕是不通的。首先《论语》并不是孔子所有语录的记载,其次《论语》文本本身也有问题。我们举个例子,现行《论语》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但汉代的《鲁论语》的“易”作“亦”,因此根据《鲁论语》,孔子与《周易》也没有关系。因此,这样的一种论证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杨伯峻还有一个观点,说孔子作《春秋》时已七十多岁,而七十岁的老翁,决不可能在两年之内写出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我想这种以己度人的说法,根本就不是学者所应该说的话。唯一有说服力的是,《春秋》里有孔子生卒之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