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中国妈妈在走访130多名中国留学生之后.doc
一位中国妈妈在走访130多名中国留学生之后
把儿子送到美国读书的半年后,黎铭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中国留学生大规模挂科遭退学”“中国留学生开宝马撞人”等事件频频出现在新闻里,全职主妇黎铭的心里有压制不了的担忧:我的孩子会不会也遇到这些事儿啊?
黎铭把自己的想法抛进了拥有几千名成员的家长QQ群,没想到,那些有着处长、律师或老板身份的家长,在和她分享同一种不安:他们的子女都毕业于名牌中学,每年少说也有两三百人浩浩荡荡地赴英美留学,可孩子在国外究竟怎么样,没人说得清。
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黎铭试图去弄清。2015年,她用180天的时间,实地走访了24所名校,接触了130多位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留学世界”。她发现:“每个留学生和他们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都有着自己的不适和焦虑。”
“因为都在赶作业,没空自杀”
在黎铭的近百个寻访对象中,有人靠自己的努力“挣回了学费和尊严”;也有人努力融入当地环境却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再回到“中国人的圈子”;甚至有人因留学得了抑郁症。
计算成绩的GPA像是留学生头上的“紧箍”,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像 “斯坦福鸭子综合征”――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
焦虑,是黎铭见到宋希?h时,最直观的感受。
这个在斯沃斯莫尔学院就读的姑娘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不喜欢这所全美顶尖的文理学院,更不喜欢自己的状态,“感觉就像是加强版的中国高考生,每天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话题就是拿A、拿A,还是拿A。”
为了毕业留美,让留学“有价值”,这个姑娘选择了并不喜欢的经济学专业,每天埋头和数学课、经济课作“斗争”。“再坚持一下,或许就是海阔天空了。”
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圈子。刚来美国时,她曾努力和美国同学交朋友,可新鲜感一过,美国学生圈总在谈论离自己很遥远的政治和文体活动,她却感到学业压力很大,只能慢慢告别美剧、俱乐部,重新回到中国学生圈。可中国学生圈像极了国内的家长群,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另一所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一个中国留学生谈起这个话题却笑了。他问黎铭,自己所在的计算机学院作业这么多、压力这么大,自杀率却很低,为什么呢?
“因为都在赶作业,没空自杀。”男生冷冷地自问自答。
黎铭终于发现,这不是个例,而是许许多多中国留学生正在经历的真实。
焦虑面前,隔着大洋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如活火山般频频爆发。一名中国妈妈因为某天没联系上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女儿,越洋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地打。到最后,女儿的老师、同学都被“骚扰”了一整天。女孩无奈,她只是不想被父母逼得太紧。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中国男孩,面对黎铭有一肚子委屈,他称自己现在活得压抑,都是因为被家长管得太严,到了国外就再也找不到方向。
黎铭忍不住想,自己走访的多是顶尖名校,“在好学校的孩子尚且压力如此大,在差一点儿的学校,会是怎样的状态?”
“我把孩子送出去了,回来一年能挣几十万元?”
中国男生小吴高考后来到爱荷华大学,在那个亚裔稀少的校园里,他的同学称呼他“chink”,这是英文中一个富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侮辱性用语,对象是华人或东亚人。
同学用马克笔把小吴宿舍的猫眼堵上,用安全套套住门把手……
听着小吴风轻云淡的讲述,黎铭心疼得紧。
继续聊下去,黎铭才知道,小吴的留学充满了“随随便便的色彩”。因为小吴高考失利,父母找了留学中介随随便便就选了学校。他们的算盘打得也很响:孩子在中国没考好,出国“镀层金”,回来就能一飞冲天。
可直到抵达爱荷华,这个男孩才发现,那所排名较低、地理偏远的大学,并不能提供他想要的“留学生活”。之后的种种经历,他却不敢告诉父母。一年人民币几十万元的开支面前,让小吴决定“报喜不报忧”。 这种“表面的和平”维系了两年,直到小吴“忍无可忍请求转学”。
事实上,黎铭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喜欢把留学“神化”,以为孩子出去立马就能“幡然醒悟”,或是镀一层金。她受邀到许多城市与家长交流,有些父母直勾勾地问她,我把孩子送出去了,回来一年能挣几十万元?
前不久,一所加拿大中学派人到中国交流。招生主任在台上问,中国家长对学校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希望他们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台下一位中国妈妈抢下话筒,用流利的英语提问:“你能把我们的孩子送到常春藤吗?”
黎铭看着台上不停皱眉摇头的加拿大人,“尴尬到不行”。
黎铭发现,许多中国家长看重排名和资源,期待孩子“一飞冲天”,却忽视了留学的根本意义。
“留学不是商品,不能讲投入产出比。说到底,留学不过只是换个地方学习而已,家长不该赋予那么多意义。”她说,与其花钱把孩子培养成会说会听、却不会读不会写的‘美国式’文盲,还不如在国内好好想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