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蒲松龄笔下的神鬼故事集.doc
《聊斋志异》:蒲松龄笔下的神鬼故事集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一)科场失意
提起蒲松龄,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博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享年76岁。
蒲松龄出生之时,正赶上明末清初鼎革之际,兵荒马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科举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蒲松龄的家族在淄川算得上是书香世家。明朝万历年间,全县食饩的秀才共八人,蒲氏家族就占了六人。高祖蒲世广是廪生,曾祖蒲继芳是庠生,到了祖父蒲生讷这一代,由于没有考中秀才,家道开始衰落。
蒲松龄的父亲名??,字敏吾,也没有考中秀才,后来干脆放弃科举做起了生意。不过,他在做买卖的同时,也继续学习经史,“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及也”。由于四十多岁还没有儿子,蒲??便不再经商,而是用钱周贫建寺,吃斋念佛。信仰佛教,大概是为了多行善事,以求菩萨给自己带来个儿子吧,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比较流行的做法。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到了晚年,蒲??的家境艰难起来,然而却连连得子。蒲松龄是嫡妻董氏所生的第二子。可以看出,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却有书香门风的家庭。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请不起教师,蒲松龄兄弟们的教育,一直由父亲蒲??承担。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了县府道考试,以三个第一名考中了秀才。他的文章甚至得到了淄川县知县、山东学政等人的赞赏。此时的蒲松龄可谓志得意满,对前途充满着希望,今后的一切功名似乎都唾手可得。谁知,造化弄人,这次赞赏是蒲松龄在科场中第一次获得的殊荣,却也是最后一次。此后,蒲松龄连连参加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直至知天命之年,在其夫人的劝说下才终止了这种既无谓又无望的拼搏。
世上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自己追求了一辈子,为之呕心沥血,忙活得死去活来,却没有理想的结果;而只是随心所欲,浮白载笔,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却让作者留下了不朽的声名。蒲松龄大概就属于这一类人。科场的失意,使他没有机会以显赫的政绩彪炳史册,却凭借《聊斋志异》一书为后人所敬仰。
(二)《聊斋志异》的成书
其实,早在少年时代,蒲松龄就“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流露出对文学的喜爱和天赋。据学者研究,《聊斋志异》共有六次成书过程。
第一次成书约在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此时,蒲松龄与挚友张笃庆有唱和诗,张笃庆《和留仙韵》有“君自神仙客”,“司空博物本风流”,“君自黄初闻正始”等句。蒲松龄既然以“神仙客”、仙人黄初平、博物司空张华而闻名于同人之中,可以断定,以他“少负异才”且“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品性,当时应该写有相当数量的篇目,且已有写成一部专书的计划。此外,由这些称誉可知,蒲松龄所记这些搜神、谈鬼之篇,一开始就被视为可与“张华《博物志》”(《博物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由西晋张华编撰)并列之作,这体现了时人对蒲氏《聊斋志异》(不管当时书名是否为《聊斋志异》)的评价。
第二次成书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即蒲松龄40岁时。在《聊斋志异》成编以后,蒲氏“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兴趣没有终结,其“闻则命笔”的习惯也没有改变,况且《聊斋志异》作为短篇小说集,可以无限制地扩充。就在这次成书之际,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的序言,名为《聊斋自志》。序中体现的是蒲松龄中年的心路历程和此一阶段《聊斋志异》的创作宗旨。序言强调《聊斋志异》有着现实的劝惩和明确的批判目标,也流露出蒲松龄生计的窘迫,在科场中怀才不遇、渴望知己的创作心态。
第三次成书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即蒲松龄43岁时。从40岁到43岁,蒲氏续作了多少篇,已不可考,然《祝翁》《水灾》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所作。也是在这一年,蒲松龄将《聊斋志异》重新作了编定。
第四次成书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即蒲松龄50岁时。有意思的是,由于蒲松龄在官员王士祯的幕府工作,两人同时或先后得到一些同一来源或同一传播渠道的故事, 他们将这些故事各自记入自己的书中:王氏记入《池北偶谈》,蒲氏记入《聊斋志异》。因此,我们今天看这两本书中有一些篇目是相同的。康熙二十八年,王士祯作成《池北偶谈》, 蒲松龄则将《聊斋志异》重新编定,请王士祯阅评,于是有王士祯题七绝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氏依韵答诗云:“《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从康熙十八年蒲氏集大成性编成《聊斋志异》并作《自志》,到这次重编成书,正好十年。
此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蒲松龄60岁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左右,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