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武装”农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如何“武装”农民?.doc

互联网如何“武装”农民?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马斯洛搞出来的需求模型中,温饱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毫无疑问,农业生产是整个人类存在的前提,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不可或缺的能量,但可悲的是,农民一直处于比较底层的阶级。最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   社会舆论给农民贴上了琳琅满目的贬义标签,比如文化差、没素质、无契约精神等等。农民如老牛般勤奋朴实,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连年耕作了,满足着父母官、地主、商人、工人的食物需求,可没有人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相比之下,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最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民只能靠天吃饭,旱涝都要遭殃,虫子多了,自己只能少吃点;地主凶了,自己少吃点;苛捐杂税重了,自己少吃点,正是在这种“少吃点”的思维逻辑中,中国农民安分地蜷缩在底层之中,且始终找不到向上流动的通道。   旧社会的农民,比较凄凉。新时代的农民,正开始转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农民、农业、农村不应该再袖手旁观,这可能是农民刷新身份的重要契机。互联网如何“武装”农民,这不仅是一个农业课题,更是一个社会课题,把这个课题做好了,意义重大。   武器库:大数据、无人机和电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民只能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非常低,这种状况翻译成时髦语言就是:农民不懂大数据,没有核心竞争力。   其实,数据的逻辑并不新鲜,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就让农民给应用了,比如通过观察四季天气的变化,农民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并依此来进行耕种和收割;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在数代农民的传承中得以保存,经过几千年的修正和沉淀,农民的数据库日益丰富,但是显然,这充其量算是“小数据”,逻辑和操作方法虽然相似,但终因数据体量的差距,没能取得爆炸性的成绩。   互联网要武装农民,首先要让农民知道,世界上除了化肥能帮助农作物生长之外,数据也可以让它们长得更好,这种数据有基本的,也有进阶的。基本数据包括精准的天气信息、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耕地土壤的基本状况以及化肥的用量等等,而进阶的大数据更加诱人,这需要先进的设备支持,比如24小时监控田间情况,关注农作物更细致的生长过程,如果监控设备足够清晰,大数据甚至能提前分析出害虫们的抗药性。总之,从农田里采集到的数据,对农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若能有人帮农民梳理清楚,凭借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奋和聪明,势必会转化成大量的耕作技巧。另外,大数据除了能精进农耕技巧之外,也能帮助农民做出耕种品类的判断,告知农民市场对于不同农作物的反应情况,比如城里人现在喜欢吃野菜,农民们大可以把“喂猪”的野菜包装一下,送到城里,还能收获一个“天然无公害,吃多了养生”的点赞;又比如超市里的白菜已经琳琅满目,农民们就不能一窝蜂地种植白菜,否则,势必会发生“烂到地里”的悲剧。   大数据的神奇之处,在于舍弃了因果关系,只通过海量的数据来寻找到相关关系,从而找到规律进而预测未来,这种特性和“靠天吃饭”,简直有着“相生相克”之功效,而一旦农民真正掌握了大数据技术,他们会轻松地把数据转化成农产品。   互联网武装农民,其次要提供其想要的信息,以利增强农民对生产过程的掌控,但要真正把农民武装好,或者说把他们从田间释放出来,则需要更进阶的想法。   相关媒体报道,河北省的农民已经开始用无人机播种以及喷洒农药,这是未来不可逆的大趋势,农民,同所有行业的劳动者一样,他们也希望用机器取代人工,以充分解放自己的双手。或许,“汗滴禾下土”的描述非常具有审美性,但是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文人未来可能再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句了。事实上,无人机代表着一切可替代人工的生产工具,在科技互联网时代,农民的工具箱里不应该只有镰刀、锄头或者联合收割机这种老古董了,可以说,生产工具的升级之于农民的好处,正像是战争武器的升级之于士兵的好处,总之,再精准的手枪也干不过坦克,再勤劳的双手也不及无人机的效率高。   农业生产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农产品规划,在发达的农业社会,大数据会来帮忙,并且告诉农民兄弟种什么,以及提供在需求产量上的精准预测;接下来是农产品耕种,无人机是高阶生产工具的典型代表,不仅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也大大提高农耕的效率,而且顺便积累了宝贵数据,给下一轮的耕种提供参考,但仅有这两个步骤,农产品的周期还没有走完。笔者常常看到类似新闻:因产能过剩,大量的白菜、茄子农产品滞销而烂到地里,更讽刺的是,城市里的供应并不充足,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这就要求电商来发挥作用了。其实,这两年电商已慢慢渗透至农村,琢磨着如何把城市里的东西卖给农民,显然,这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电商从业者应该注意到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是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资源合理分配的特性,不要让悲剧重演,至于,配套的冷链物流这些小事儿,更不应该成为桎梏农产品销售的因素,毕竟,民以食为天。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