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时机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docVIP

基于教育时机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教育时机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doc

基于教育时机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   教育时机是什么?在《学记》中的解释为“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也就是说,教育教学要遵循“及时施教”的原则。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胡志刚教授的教育时机论,其一般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教育时机的创设-捕捉-利用-升华。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用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联合运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糖类为例,结合导课时机、相机诱导等教学时机,介绍课堂教学中教育时机运用的一般模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思路   学生学完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后,再学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由于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结构复杂,学生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故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根据教育时机论,第一课时糖类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时机的创设]利用生活经验导课利用小组竞赛创教学高潮   [时机的捕捉]精在发现,敏在契机重在引发,贵在领悟   ↓   [时机的升华]挖掘身边资源,撰写研究报告[时机的利用]利用“对比”改进实验利用趣味实验设置“插曲”   图1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   1.教育时机的创设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同学们日常都吃什么食物呢?   生:米饭、肉类、鱼、苹果、鸡蛋、牛奶、面包、馒头……   师:这些食物里面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   师:没错。这是6大基本营养素,其中,糖类、油脂、蛋白质被人们习惯称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本节课我们先学习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   师:说到糖类,大家并不陌生,有砂糖、冰糖、红糖、葡萄糖等。其实,淀粉、纤维素等也属于糖类。糖类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那糖类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学生分组汇报。   【注】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列表归纳   (1)利用生活经验创造最佳导课时机   导入新课有很多的方法,但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导而能入”。根据教育时机论,导课的结构一般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因此,采用“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种又生动有趣的生活俗语导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提问“同学们日常都吃什么食物呢?”学生便顿时活跃起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2)利用小组竞赛创设教学高潮时机   从认知结构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糖类,但对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缺乏系统的认识。而该部分知识最贴近生活,学生自学查阅资料的兴趣浓厚,加之教师提前布置,采用小组汇报竞赛的方式来创设教育时机,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将“紧张而活跃”的课堂推向高潮。   2.教育时机的捕捉――相机诱导   (1)相机诱导精在发现   师:知道了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后,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了解糖类的问题呢?   生:组成、结构和性质。   师:在表格中,单糖、双糖、多糖在元素组成和分子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2∶1,糖类可以用通式(C6H10O5)n表示。   “相,发现也。”教师的发现,旨在不断调控课堂氛围,畅顺教学思路。在紧张而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对教师的反映是敏感而强烈的,此时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当问及“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了解糖类?”时,学生能够联想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过来用途体现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缓和因小组竞赛而出现的紧张气氛,顺利进入糖类组成特点和性质的学习中。   (2)相机诱导敏在契机   师: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却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呢?   生:因为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他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师:淀粉和纤维素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为什么?   生:n值不同,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教学的机敏性,是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教师回应讯号一要到“度”,二是迅速。当学生回答出糖类的通式时,应马上转入下一问题的追问“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为什么有不同的性质?”,否则失去时机,而在处理该问题时,如果学生回答出“他们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不能立即转入“性质的学习”中,因为未到时机,学生对“淀粉和纤维素都用   (C6H10O5)n,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存在疑问,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两者n值不同,消除疑问。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