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杨匏安的精神风范.doc
论杨匏安的精神风范
【摘 要】杨匏安是中共中央第一届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早期的忠诚卫士。杨匏安一生都在不懈地坚持清正廉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共早期身清气正的楷模,周恩来称赞他是“为官廉洁”模范。
【关键词】杨匏安;德学兼治;风范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6)12-0048-04
杨匏安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当选为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委副主席,是党的忠诚卫士。杨匏安从一个破落茶商家庭的子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一生都在不懈地坚持清正廉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但著文推崇“道德修养”,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坚持“为官清廉”,最后,为了革命和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一、注重自我修养的青年学者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身、学、才、财、寿是枝叶,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杨匏安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杨匏安的一生。杨匏安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以德为本”的贵德思想尤其重视。
杨匏安在谈到写诗的原则和审美标准时,提倡“德学兼治”。他在《诗选自序》中提出:“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文辞,艺也;道德,实也。”①也就是说,文辞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要只追求华丽的外表;道德才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要表现人的真情率性。诗的美感是和真与善紧密相连的,内容虚假或宣扬丑恶的东西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杨匏安在审美观上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他主张“德学兼治”。他说:“无德固不足为学,不学又无以辅其德;二者兼治,夫亦善矣。”杨匏安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还认为:“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可见。”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杨匏安已经立志抛弃俗气,做一个眼光远大、品德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青年学者。
杨匏安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他在引进西方青年心理学时,注意把儒家重视德育的思想应用到青年心理学研究。杨匏安在《青年心理学》文章开头即引用儒家经典《礼记》的论述:“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然后列举外国学者的有关言论,并“折衷众说”,确定男子青年期为十四、五岁至二十五岁;女子青年期为十四岁至二十二、三岁。从中可以发现,杨匏安的治学方法,采用中西结合的取向,与“五四”时期不少学者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完全不同。他还精辟地指出:“教育能陶冶品性,引卑趋高,在有善而无恶。唯是现诸事实者,往往使人惊讶,观于世界各国,教育愈益发达,则不良少年必随之而增加,且曾受高等教育的罪犯,其数尤不为鲜。……其故以近世学校,重智识而略德性也。”因此,杨匏安一再强调,要引导青年人加强道德修养。他认为:“凡负青年教育责任之人,苟能利用其机,则青年之德性,必日见其改善矣。”①这些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清正廉洁的国共领导者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官吏的清正廉洁,认为清正廉洁是为政的根本,只有廉,才可能做到“正”,才能做到品格上的正直、处事上的公正、境界上的正气。中国历史上的清官谏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体现了“廉正”的美德,才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和赞扬。杨匏安深受中国清正廉洁的传统文化影响,不仅限于著文言辞上,而且体现在生活工作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后来担任国共领导人期间,更是对家人也这样严格要求。
杨匏安从广东高等学堂附中毕业后,因父亲病故,无钱继续深造,他要为家里分担责任,就回家乡自己原来的母校恭都小学当老师。当时杨匏安怀着满腔热情,以其学识为学生授课,原想当个为人师表的好老师,为国家培养人材。同学们也很喜欢他,敬称他为 “小老师”。但不久,从小受到儒家重视德育传统的杨匏安得知校长贪污学校公款,用以放高利贷。这种贪腐行为是他最憎恶、最不容忍的。血气方刚的他毫不顾及校长是他进校当老师的介绍人和有远亲关系的情面,就与另外两位同事一道揭发了校长贪赃枉法。不料却被精于世故的校长诬告为“图谋不轨”,而拘捕入狱。后来通过母亲到处求人说情,才被保释出来。经过这番冤狱,杨匏安开始认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坚定了自己追求未来光明的信念。不久,他就收拾行囊踏上了东渡扶桑,在艰难困苦中寻求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
1918年,杨匏安一家迁到广州,他在私立学校时敏中学担任国文课老师兼教务主任,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薪俸无法保证,杨匏安经常要靠典当借贷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但杨匏安却安贫乐道,穷不改志,保持操守。广州警察局的一位同乡官僚请他去当秘书,这在当时是一肥差,许多人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