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锡文:为中国农村改革摇旗呐喊.doc
陈锡文:为中国农村改革摇旗呐喊
【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开始,陈锡文便一直致力于农村改革事业,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的得意门生之一。几十年来,他参与了大部分有关中国农业和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
作为曾经的下属与学生,现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在杜润生身边工作多年。
陈锡文1966年夏在上海初中毕业,恰逢“文革”爆发。1968年9月,陈锡文由上海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在生产连队当农工、文书,后任营部书记、团政治处、师政治部理论教育和新闻干事。
1978年恢复高考后,陈锡文从黑龙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就读。在校期间,他开始参加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关于农村改革的调查研究活动。
1981年底,中央发布了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给予农民创造的包产到户以合法地位。1982年,陈锡文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任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副组长。
作为中国高级领导干部中权威的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亲身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围绕“三农”问题的几乎所有决策,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推动包产到户的合法化。1982年冬天,时年32岁的陈锡文对“责任制,统分结合”提出疑问,杜润生说:“小伙子,你从学校刚出来,可不懂得,在中国有时候一个提法不当,是要掉脑袋的。”
从1982年到1986年,在杜润生的统帅下,后来先后任所长的王岐山和陈锡文,带着一批年轻人一道参与了中央农村发展与改革政策的制定过程。
一年中的大半时间,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做实地调研,常常一次出发几十天在外。每人都背上一袋子书下乡。每次从农村调查回来,头一件事就是向杜润生作汇报。陈锡文表示,时至今日,自己始终记得杜润生的一句话:“要接地气,不进村入户,不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就制定不出好的农村政策。”
1990年7月,陈锡文随机构调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农村发展研究部副部长、部长、研究员、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2000年11月起,陈锡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后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2002年以后,城市下岗潮消退,社保体系初具雏形,农业税取消,政策转变之下,乡村开始恢复生气。“小产权房不合法,不是对农民集体所有权的歧视,是因为土地规划不能建房。”知情者说。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教室旁走道里挤满了学生和记者,有人未经许可就站起来喊出问题,陈锡文一一作答。
讲座结束,二三十人朝讲台涌去,将陈锡文团团围住,3名助手不断提示“对不起,让一让”。第二天,他说过的话就占据了报纸的显著位置。
接任中农办主任以来,陈锡文的声音屡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痛批农地增加挂钩,声讨“农民上楼”,反对突破耕地红线改变农地用途。在他背后,城镇化的机器轰然作响,每年有2100万人涌进城市定居,房地产疯狂生长,土地供应日益紧张。随着城镇化成为当下中国的焦点,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市长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经营土地的主意,都被陈锡文识破和抨击。陈锡文阻力重重,“市长们反对他。挡住一些人的财路了。”一名受访者说。
自由市场派学者批评:没有人比农民更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把土地分给农民,赌了、卖了,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是你孩子,你管什么?没有粮食,可以从国外买。
陈锡文则认为,农民工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里人,教育、就业、社保都没有完善,所以不得不留一条退路,一旦城市经济滑坡,至少可以退回去,2009年的返乡潮就是例子。
在农民无法自发组织的时候,1970年代末的农委、1980年代的九号院、1990年代至今的中农办,其人格化形象是“家长式”的:它知晓利害关系,掌握着进退机宜,必要时顾全大局。陈锡文认为:农村土地改革不能突破三条底线:集体所有、农地农用和不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家庭农场并非雇工的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
(摘自《南方周末》2013年8月28日)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