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学案 语文版选修(四川专用).docVIP

(四川)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学案 语文版选修(四川专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学案 语文版选修(四川专用)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   课前导语讽喻诗,就是诗人有意识地观察现实,用诗反映社会问题,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之有助于朝政的革新与世道的改正的诗歌。往往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学习这类诗歌,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悲天悯人”“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基础。 阅读鉴赏“社会写真”诗作,不能只停留在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上,还要鉴赏诗人们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石壕吏 一、诗人名片 杜甫——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与艰难。他的诗歌创作,因有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春望》及“三吏”“三别”等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 二、诗词故事 杜甫醉酒 上元二年,严武镇守成都,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做幕僚。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却很有礼貌。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严武偶尔到他家时,见他连头巾都不戴。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火暴,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掉杜甫。只是因为严武母亲百般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 三、文题背景 《石壕吏》是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时所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暮投/石壕/,有吏/夜/捉。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 吏呼/一何/,妇啼/一何/。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 一男/附书/,二男/新战/。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室中/更/无,惟有/乳下/。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老妪/力/虽,请从/吏夜/。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夜久/语声/,如闻/泣/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诗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 《石壕吏》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以要用悲愤沉郁的语气来读,要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形象,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的感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二、悟读,诗情画境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述说:“我的三个儿子去相州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答案 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诗歌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答案 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人。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