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讲义.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实习 1、实习目的及内容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质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已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地质解释训练,综合利用所学的地震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掌握构造解释的方法,解释实际的工作流程,学会基本成果图的制作及综合解释,分析地下构造情况,以期为今后油气勘探的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习内容主要是根据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相关资料,利用Geoframe解释系统建立地震解释工区,标定反射标准层,解释断层、不整合等地质现象。实习完成了2条地质解释深度剖面,1层等t0图和深度图的编绘,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由于实习指导书对于实习步骤的说明已经十分详细,所以笔者在这里不再赘余,详细解释该工区的地质情况和实习的成果与结论。 2、七个泉地区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是由中生代、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受挤压断块陷落而成,西部以阿尔金山走滑断裂为界,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柴西地区受阿尔金山前断裂的影响,发育断鼻构造和背斜构造,构造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图1)。主要发育有七个泉、红柳泉、狮子沟、花土沟和咸水泉等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1] 图1.七个泉油田背景图(据施洋等,2010)[1] 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西南区的阿尔金山前,构造总体上是一个大的鼻状构造,受多条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交叉断层影响,在七个泉油田区形成了一个短轴背斜。[2] 七个泉地区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型的鼻状隆起,东南向尕斯断陷腹部倾没,南部则以北倾的七个泉断层与红柳泉构造相接触,区内发育着北西西向、上陡下缓的七个泉断层,并在2条断裂间由多条小断层分割而成多个断块组合。[3] 七个泉地区第三系以不整合面(T0,T2′,T5和T6)为界可划分3个二级层序,与盆地的充填、断拗和挤压反转3个构造演化阶段相对应。另外以局部不整合和不均一面为界(T1、T2和T3)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分别为:路乐河组层序(ⅢA);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上干柴沟组层序(ⅢC);下油砂山组层序(ⅢD);上油砂山组层序(ⅢE);狮子沟组层序(ⅢF)。[2] 图2. 七个泉地区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据陈海清等改,2007)[2] 3.综合解释过程 本次地震实习工区(图3)主测线CDP从320到540,联络测线CDP从90到640,解释精度达到20*20。区域内有三口钻井,分别为w1,w2和w3,连接三口钻井建立连井剖面traverse(图4),根据输入的地震数据以及钻井等时分层数据(此处可以用合成地震记录来分层),笔者标定出从E1+2到N22共5个层段,对应该区域从新生代以来的地层记录。同时实习主要划分的是T4、T5和T6三个界面,如图可知工区地势整体西南高北东低,北东部地层埋深大,地层较完整。 图3.实习工区测线图 图4.连井剖面图 实习区断层较为发育,主断裂出现在工区中部,从主测线380和400剖面图(图5)可以看出。图中解释3条断层,主控断层为逆断层向NE方向倾,沿SE方向展布,一直延伸至盆地基地,总断距接近1000m,整体受到NE-SW向的挤压应力,可能是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作用,导致昆仑山向NE方向挤压造成,是喜山运动的构造产物[4]。同时解释出一条小的调节断层,断距大约10~20m,倾向于主断层相反,在断层上盘可以看作逆断层产生的挤压背斜,这是有利于油气勘探的靶区,易形成构造圈闭。 图5.主测线380和400剖面图 笔者以T5构造层,即E1+2路乐河组和E3下干柴沟组下段分界面为例,分别绘制等t0图和等深图(图6),易知地层总体向NE倾,中部和东部埋藏深,最深处约3000m,除上文提到的断层外,还有两条小断层在工区东部和北部,分别倾向NW和SE,可能与阿尔金山的活动有关。 同时我们将工区所解释的地层和断层数据导出,通过时深转换、Grapher绘制了现今的构造图件,清晰地展现了现今T4、T5和T6的地层形态和断层特征(图7)。已知柴达木地区地面海拔高度一般取2882m,所以T4之上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到第四系的地层(E32-Q),厚度约1000~2200m;T4与T5之间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厚度约300m;T5与T6之间为路乐河组(E1+2)约1000m厚。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可得,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沉积时期,对应 图6.T5层位等t0图和等深图 图7.实习工区现今剖面图 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水进体系域,砂岩发育,为七个泉地区主要储集层段之一。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沉积时期,区域上沉积了柴西南区最重要的烃源岩, 对应下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