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VIP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主题】:构建和谐课堂,促进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词豪放风格了解作者渴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如梦”的思想情词豪放风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旷世奇才,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 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走来了黄州,沉重的打击,使他 几欲自杀,但赤壁的灵秀抚慰了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 给我们留下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那就是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走近苏轼,去倾听他的心声。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学生个读、视频范读、集体朗读) 四、质疑重点字词。 五、解题并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 绘赤壁之景;思古之人事、抒“我”之情怀 六、创设情境,研习文本。 1、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上阕描写赤壁之景的特点?又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气势磅礴、雄奇壮丽 2、下阕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写人(周瑜),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用四字短语概括)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个细节?为什么苏轼对周瑜情有独钟?(表格对比不同点) 比较方面:年齡、生活、外貌、职位、际遇、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概括: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3、 苏轼面对这滚滚东去的江水,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色,面对春风得意、功成名就的周瑜,此时,心中涌起怎样的感慨呢? 七、【合作探究】 1、对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 “人间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间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请根据整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有老之将至、功业无就、壮志难酬的苦闷、伤感。但苍凉中见洒脱、失意中见旷达。 2、每个人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考验,你将如何面对呢?结合苏轼和他的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见课件) 八、学习小结:豪放词风的特点。描绘壮阔之景、刻画豪迈之人、抒旷达洒脱之情(板书) 九、作业:拓展阅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一想:作品如何表现苏轼的豪放风格,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补充资料] 1、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24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之职,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战役大获全胜时周瑜迎娶小乔,34岁年,被孙权任命为左都督,带兵与刘备共同抗曹,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2、黄州的四年,苏轼开垦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往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 贬往蛮荒之地的儋州时,也能唱出洋溢着豁达乐观情绪的豪放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也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 他一生足迹所至,有现在的四川眉山,河南的开封、临汝,山东密州,江苏的徐州、扬州、常州,浙江的杭州、湖州,还有安徽、河北、广东、海南等等。可以说是终生漂泊,历尽磨难.但始终胸襟豁达,乐观超然,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诤云:“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4] 作品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3] 创作背景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86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