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洋中脊到深海沟洋壳演化及其圈层相互作用
第三个十年科学规划
1
从洋中脊到深海沟:洋壳演化及其圈层相互作用
——国际大洋中脊第三个十年科学规划(2014-2023)
众所周知,洋壳是地球上最大的地质体,面积占地
球表面积的 60%以上,而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
是该领域唯一的科学组织。为了增强对洋壳组成、演化
及其与海洋、生物圈、气候、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
认识,相关研究领域均确立了一系列研究重点,而这正
是本科学规划框架建立的基础。国际大洋中脊协会的宗
旨已经从促进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大洋中脊的协作研究,
发展为聚焦洋壳形成演化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从研究
洋中脊洋壳的起源,发展为关注洋脊侧翼和深海平原下
的洋壳演化,一直到汇聚边缘、俯冲带、岛弧和弧后系
统中的系列变化。
国际大洋中脊协会于 2011 年发起在线论坛,并于
同年 12 月 3 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开放学术会议,协
会主席 Bramley Murton 在三位前主席(Colin Devey、
Jian Lin、Roger Searle)的协助下,按照当前和将来各工
作组提供的工作要点确定科学优先次序。所有参会人员
都被要求展板展示关键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又被集
成为较大的科学主题。参会人员在每个科学主题下自发
分组、列举相关领域重大问题及其实施计划。最后在
2011 年 12 月 4 日各组推选一至两名成员组成编写小组
撰写本报告的各个部分。
国际大洋中脊协会今后十年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如下:
1.大洋中脊构造与岩浆作用过程;2.海床与海底资源;3.
地幔的控制作用;4.洋脊-大洋相互作用及通量;5. 洋中
脊的轴外过程和结果对岩石圈演化的作用;6.海底热泉
生态系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图 1:国际大洋中脊协会主席 Bramley Murton 与三位前
主席合影,2011 年 12 月摄于旧金山(从左至右依次为
Colin Devey、Bramley Murton、Jian Lin 和 Roger Searle)
1. 洋中脊构造与岩浆作用过程
图2:印度洋三连接点三维透
视图像(Rodriguez三连接
点,25°30S, 70°00E)。
图左下角深谷代表西南印度洋
中脊轴部裂谷。典型大洋核杂
岩及其他穹顶状岩体沿印度洋
中脊第一/二段边界分布,而
此处发现有幔源岩石和/或深
部壳源岩石的露头。数据来源
于KH93-3、KR00-05、YK01-
15、YK05-16、YK09-13、
KH10-6 (日本)航次及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法国各航次。
第三个十年科学规划
2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对洋壳的组成、构造和演化有
了全新的认识。正如太空望远镜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的起
源、遗传学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基本构成,全新的深部
洋壳成像和探测技术也显著地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认知。
地球表面有 60%以上是由扩张洋脊形成。二十世纪
后半叶,由于技术所限(比如低分辨率的声纳图像),使
得我们的外部观察和海底深部取样都非常困难,因而对
洋壳知之甚少。我们曾经一度认为所有扩张洋脊的构造
类型大致相似,均为层状火山熔岩上覆于粗粒结晶岩,
二者又共同叠覆于地幔之上,而其差异仅限于局部过程,
比如断层、热点和特殊板块边界。
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对洋壳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
依托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成像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海钻
探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开始认识到洋壳并非均匀一
致。随着扩张速率减缓,洋壳组成变得更加复杂。整个
洋脊段沿长期活动的低角度拉伸断层扩张。地幔岩石已
被发现在海底直接的出露,内部含有粗粒结晶岩浆的多
种小岩体,而覆盖其上的火山熔岩存在大面积缺失。海
水与海底出露的超基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蛇纹石。
该反应所释放的流体与传统意义上的热液完全不同,具
有高 PH 值、富氢和甲烷、高温复杂有机分子等特点。这
些化学和热通量对全球大洋的组分有重要影响。海底热
液也与生物及微生物群落息息相关。由海底热液系统形
成的矿床富含铜、锌、金等有色金属,同时,由于没有
火山作用,对大型矿床的形成非常有利。随着人们日益
增长的原料需求,海底热液矿床的工业意义也越来越受
到广泛关注。
洋壳构造的非均一性也表现在时间和空间展布上。
即使是同一地点,熔融供给的不同也会造成洋壳构造、
厚度和热通量的显著差异。甚至以前认为连续的扩张过
程,也发现具有幕式特点。当新洋壳在汇聚边缘后方形
成,洋脊活动暂停,然后开始跳跃到新的位置使老洋壳
张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尚未明确,但与俯冲板块的
构造和几何形态密切相关。地幔楔和岛弧火山作用也均
受其影响。这里表现出整个地球系统的内在关联:扩张
中脊形成的洋壳是不均一的,在与海洋相互作用中不断
演化,并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