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盐业及盐政管理探讨(共5646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盐业及盐政管理探讨(共5646字)

古代盐业及盐政管理探讨(共5646字) 本文 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定郡县之制,发展经济,使盐业振兴,正如《文献通考?秦赋》记载的:“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此间,盐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武帝时盐业机构逐步完善,担任盐铁丞的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前80年)修订了盐法,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地区设置专门的盐业机构———盐官,盐官设于28个郡国的37处,主要分布于今渤海、黄海沿岸和西北、西南盐池、井盐地区。”[3]大兴盐业之利,推行招募民众,供给器具,令以煮盐为业,所产之盐全部收归官有。而当时在潍坊寿光、昌邑等地设立盐官,秩同县官,对盐进行专产专销,加强了对制盐的管理。 唐朝时期,首先是盐铁转运租庸使第五琦创立“榷盐法”,实行食盐专卖,即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制度。这个管理制度使得国家从城市到乡村广泛设置盐官,不仅盐业官僚队伍过于庞大,而且维持这支庞大机构运转的费用也太大。官运官销,对老百姓伤害很大,表现为盐吏硬性摊派很多,胥吏强索于民,官商勾结,私盐大行其道,使盐政背离了“因民之急而税之”“,人不益税而国用足”的初衷。其次,唐代宗时期担任盐铁使的刘晏,针对第五琦的盐政弊端,又进一步改进了盐法。刘晏盐法施行的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或称就场专卖制,即实行“签民煎盐”,灶户入籍,并在产盐各地设置盐院,立“亭场”,专给官府煎盐。官府将税收纳入卖价,售予商人,听其远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在这种新的专卖体制中,官府撤出食盐的零售领域,食盐零售或者小额批发完全由商人去自由经营,利用商人的经验和资金来搞活流通,搞活市场。市场繁荣了,经济活跃了,国家税收有了基础,财政收入就有了保证。所以,从第五琦到刘晏的盐政改革,建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食盐专卖体系,使盐利大增。盐利收入在唐王朝财政中具有特殊地位,甚至达到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其半”的地步。榷盐法的兴衰与唐王朝的国祚安危息息相关,榷盐制度对唐朝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明清各代,盐法多变,但主要执行“引”、“票”制度。清初,盐政管理沿用明法,实行“纲法”、“引岸”之制,并采取“恤灶惠商”政策,盐业振兴,自康熙十八年(1679年)山东潍坊的官台场划归寿光县管辖达五十一年之久,灶工增至1226人。1730年(雍正八年),青州属地靠近盐场,私盐充斥,无商承运,因此官府将盐商革除,听民领票,酌量收税,自行运销,应征课额,摊入地粮代征,称为民运票地,从此票法开始实行。票法行盐分为民运、官运票地,各有引界,不准超越界境。民运票地,税收较轻,昌邑、安邱、诸城、高密等县属于这类地区。官运票地,税额稍重,当时潍坊的寿光、临朐、益都、昌乐、潍县等县为官运票地,税额稍重。自纲法改为票法,革除了纲法盐商的专利,盐价减半,平民愿意购买票盐,私盐稍微有所收敛。1739年(乾隆三年),实行先放盐后收税的“恤灶惠商”政策,出现了产丰销畅的繁盛局面,促进了盐业的发展。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潍坊官台场滩池发展到292副,计地面积三顷三十三亩一分六厘,盐民1200余人,年产盐388350斤。其范围东自宋家岔河,西至寇家坞,南至中疃,北至海。官台场设立6垣收盐:即宋家垣在宋家岔河东北,据场署侯镇20里;郭家垣在郭家洼东,距场署20里;郑家垣在郑家庄子附近,距场署50里;原固堤场归并官台场管理的横垣,在潍县横里路庄,距场署20里;林垣在潍县林家央子,距场署30里;崔垣在潍县崔家央子,距场署40里。清中期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因官商勾结,徇私舞弊,灶穷商乏,滩荒人转,当地盐业出现了下降趋势。 除了盐制以外,古代潍坊还加强了制盐灶滩和盐场的严格管理。历代采卤制盐管理办法不一。唐代以前,场无定址,人走灶迁。宋代煎盐场址逐渐固定下来,“煮盐之地曰亭场,民为亭户,或谓灶户,户有盐丁。”[4]元代设官台、固堤场,各场煎盐,岁有定额,付给工本,盐丁按数额办盐,实行团煎法。明代前期官台、固堤场实行签民为灶,按户计丁,按丁计盐,煎盐规模及煮盐技术比前代都有提高,中后期灶赋丁税加重,盐业衰败。但到了清朝乾隆时期,由于改革赋税,实行“摊丁入亩,丁不复税”制度,改革制盐技术,由原来的煎盐转为晒盐,允许盐滩自由买卖,使盐区出现了“是百余年、生齿日繁,元气渐复,盐价至贱,销数乃极畅而不可遏的兴盛时期”[5]。当时,官台场盐滩发展到了405副,计地543亩,每年配票46650张(每票325斤),富国场配票3865张。而到了乾隆四十六年、四十七年,盐场连续遭到潮灾,产盐急剧下降,灶户捐税繁重,官盐日贵,私盐日多。乾隆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各朝滩场管理日趋混乱,枭商污吏狼狈为奸,盐业生产日渐萧条。光绪年间,随着小清河的疏通,寿光羊角沟商贾云集,清政府允许商人开滩辟池,盐业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