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意义及用法 荣县双古中学校 二〇一五年三月 一、之 1、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等。 例:已而之细柳营。 2、作助词,相当于“的”,有时可不译。 特点:“之”前后的词语之间是偏正关系。“之”前的词语用来修饰、限制“之”后的词语;“之”后通常是名词、代词,表示相关的人、事、物。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3、作句末语气助词,凑足或调整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例:公将鼓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宋何罪之有。 5、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 大体可解释成“这种”。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特点:“之”前通常是名词、代词,表示 某人、事、物,“之”后通常是动词、形容词, 用来描述“之”前词语所表示的人、事、物的 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等。 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见牛马。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作代词,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词+“之”)或介宾(介词+“之”)的格式, 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的”、 “他(她、它)们”、 “他(她、它)们的”、 “这、这件事”等。 例:周公诫之。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悉以咨之。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8、用在中心词语(动词、形容词)和对这个 中心词语进行补充说明的词语之间,不译。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二、而 “而”通常作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 例:黑质而白章。 2、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例:学而时习之。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而” 前后内容常有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5、表修饰,通常不译。 例:吾恂恂而起 。 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三、其 (一)、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代人、 代事物,但具体的含义略有不同。 1、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 “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 它们的)”“他(她、它)、他们(她们、 它们)”。 例: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2、作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这)、那些(这些)”。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其境过清。 3、作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例: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二)、作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 命令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 “恐怕”、?“难道”、“可要”等,或省去。 例: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以 1、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 。 2、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作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6、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 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凭借”、“依靠”、“依据”、 “按照”、“把”等。 例:徐以杓酌油沥之。 乃入见。问:“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策之不以其道。 5、作连词,不译。 例:俯身倾耳以请。 五、于 “于”在文言文中一般作介词,跟名词、代词 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 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视情况可译为“在”、 “在……方面”、“在……中”、“向”、 “到”、“自”、“从”、“跟”、“同”、 “对”、“对于”、“给”、“由于”、 “比”、“被”等。 例:吾祖死于是。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积于今六十岁矣。?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六、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此”、 “这”、“哪里”等。 例: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呢”等。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 “在(从)这里”、“在(从)那里”。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七、则 一、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