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小麦高产育种的
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吴 科
2015年10月18日
汇 报 提 纲
一、山东省小麦育种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
1、育种团队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省的小麦育种团队主要由省级农科院、高等农业院校、地市级农科院(所)为主构成。随着企业逐步增加及育种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大学、省、地市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参与、互相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山东省小麦育种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
2、育种团队人员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我省地市以上科研院、校小麦育种人员共有170人左右,其中博士占40%左右,硕士占50%左右,本科占10%左右。企业育种的高学历人员也在逐年增加。
一、山东省小麦育种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
3、育种手段由经验育种向技术育种发展
过去的常规育种基本上靠育种家多年的经验积累,品种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有关基因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育种进展,使育种工作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如:济麦23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小麦品种,已进入山东省生产试验,有望明年审定。
一、山东省小麦育种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
4、联合攻关成为我省小麦育种团队协作的发展方向
我省从“九五”以来实施的小麦“三0工程”、省“良种工程”,集中我省优势育种单位科研力量联合攻关,育成了多个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新品种,都体现了山东省小麦育种的团队协作精神,确保了山东省小麦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自主创新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组建以赵振东院士为核心,我省小麦育种、栽培、种质资源、分子育种等方面的专家为团队成员的创新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培育产量潜力在820-850公斤/亩的高产品种,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表 1 1986~2015年小麦品种审定情况汇总表
第一个10年(1986~1995年),共审(认)定品种20个,育种的主体是大学和省市两级科研院所。第二个10年(1996~2005年),共审定品种52个。育种的主体依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地市级农科院所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三个10年(2006~2015年)共审定品种65个。企业已逐步发展为育种的主体,尤其是近三年种业企业审定的品种数量快速增加。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表 2 1986~2015年小麦品种审定情况汇总表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我国黄淮麦区近几年推广过亿亩的品种有5个,其中山东育成的品种占两个(济麦22,烟农19),我省的济麦系列、烟农系列、泰山系列、临麦系列、潍麦系列,为我省的小麦生产十三连丰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表 3 2009~2015年实打验收情况汇总表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高产攻关田大田长相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高产典型
1
高产典型
2
周麦27
2014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821.7 kg/亩
烟农999
2014年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 817.0 kg/亩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世界小麦高产纪录:
2004年,智利小麦最高产量达到了1200 kg/亩,可见,在现今条件下小麦单产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高产育种与高产攻关给予的启示:
创造优异的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方法→育成突破性品种→小面积超高产攻关→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不同品种类型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建立示范样板→带动区域性均衡增产,逐步缩小大面积产量与超高产攻关和区域光温生产潜力差距。
二、30年来我省小麦品种审定的基本情况和巨大贡献
品种增产潜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1、以培育高成穗为主攻方向的育种目标,育成审定推广了多个成穗率高的小麦新品种,特别是改变了鲁中、鲁西南成穗偏低的现象。
2、在提高成穗率(亩穗数)的同时,品种的抗倒性有了质的提高,保证了高穗数(饱和亩穗数)的前提下不倒伏的问题。
3、在稳定亩穗数的基础上,在稳定千粒重的前提下,穗粒数有了很大的提升,确保了穗粒重的提高。
4、株叶型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苗期到收获期,株型、叶相明显改善。
三、生态、生产条件的变化与问题
南病北移,病虫害加重
1、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