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浓墨重彩写华章
浓 墨 重 彩 写 华 章
——黑龙江省拜泉县农田水利建设侧记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过渡地带,地势丘陵起伏、漫川漫岗,曾是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幅员面积35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3万亩。现辖1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其中农业人口47.2万。拜泉县在20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成为了闻名遐尔的生态名县。
数字,折射了发展希望
拜泉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曾是东北“四大粮仓”之一。伴随着盲目、掠夺式经营,到上世纪七十代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25.8万亩,占幅员面积97.4%,森林覆被率已下降到3.7%,黑土层厚度由原来的1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下降到3—4%,年侵蚀表土厚度达4毫米,坡耕地年跑水1亿立方米,跑肥12万吨,流失表土1400万吨,形成大小侵蚀沟2.7万条,侵占耕地8万亩,农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
自1986年实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以来,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8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62.4%,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可拦蓄径流量7900万立米,径流减少79%,拦蓄泥沙量500万吨,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60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1150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连续20年没有出现“风剥地”,有效地规避了自然风险;粮豆薯总产达到63.7万吨,比1986年提高了54%。
创新,积攒了发展后劲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拜泉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创新了适于本地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围绕生产发展,构建“三大水库”。拜泉县“十年九春旱”,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在水、希望在水、优势在水、潜力在水”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着力构建了“三大水库”,近年出现了“拜泉无大旱”的喜人势头。一是构建工程水库。拜泉县境内无大江大河,地表水匮乏,地下水开发不足,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且降雨比较集中,出现了用水期无水、丰水期失控现象。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拜泉县实施了“百库千塘”为主的“工程水库”建设,按照流域和水系的特点,把有限的天然降水、泉水、桃花水等零散水源通过工程手段围堵、拦蓄、储存,共修建水库138座、塘坝1358座,新增蓄水能力2.4亿立方米,为抗春旱、保春种提供必不可少的“救命水”,同时提高了全县防洪减灾能力。仅1998年和2000年减少涝灾、旱灾经济损失9.9亿元。二是构建生物水库。拜泉县充分发挥人工林调控作用,把造林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了以农防林为主的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林调控体系,早在1992年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并在近几年实施了以樟子松为主的常绿树种接班林建设步伐,形成了完整、科学的防护体系和优良的农田小气候。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资1亿多元,共营造人工林123万亩,森林覆被率由3.7%增加到22.7%。三是构建土壤水库。拜泉县针对土地板结、蓄水保墒能力弱和地力下降的实际,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通过调整垄向、兴修梯田、机械耕暄等措施,提高了土壤通透性和渗水、蓄水能力,有效地调节了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增加了土壤的抗逆性。
围绕防治结合,布设“三道防线”。拜泉县境内地势以丘陵为主,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治理难度较大。针对这一实际,遵循“山处者林、水处者渔、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创新了“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并演化出“十子登科法” (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种苕条扎带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内蓄水养鸭子;坝外开发种稻子;瓮地栽树结果子;平原林网织格子;立体开发办厂子;综合经营抓票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有效地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在治沟治坡上,坚持生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总结、完善并推广了“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措施,形成完整的坡面防护体系。即第一道防线——坡面防护工程。即山顶栽松戴帽,林缘与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流沟,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田间工程。即按等距营造水保林,等高垄作、修梯田,蓄水保墒就地渗透;第三道防线——沟道工程。即沟头修跌水,沟底修谷坊、塘坝,沟岸削坡植树,育林封沟,顺水保土。在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中,桦家沟、老虎岗、徐家沟、万宝山等四条流域分别位于拜泉县上升乡、国富镇、兴国乡、华光乡、三道镇等五个乡镇交界处,经过近几年集中连片治理,“三道防线”的群体防护功能得到释放,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围绕治理理念,实现“三个转变”。拜泉县在水土保持建设中,几届班子,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