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理论创新启发(共6866字).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研究理论创新启发(共6866字)

文化研究理论创新启发(共6866字) 一兴起与传播:大众文化与“美国化”威胁 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二战前后,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诸多力量的推动下,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消费社会的国家[2]P54并实现了文化转型,大众文化逐渐顶替了“白种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文化成为主流。这种文化以广大的劳动人民和中产阶级为主体,包容了一切与消费主义相关的生活要素,如通俗艺术、体育赛事等[3]P40-48,简而言之,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大众文化即是美国生活方式。随着美国经济、政治、军事的扩张,特别是在冷战之后,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英、法、德等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成了大众文化输出的最大场所。反映了“美国梦”的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等很快就占据了这些国家年轻人的心,它们成了美国传播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世界观、价值观的载体,悄悄地引导着西欧国家走“美国化”(Americanism)的道路。[4]P157-163与美国相比,当时的西欧国家还未进入消费社会,等级分层比较明显,因而“大众”一词主要指的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普通百姓。另外,西欧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在西欧社会主要指高雅的文学艺术和贵族气派的生活方式,是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获得的少数人的资源。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众文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出于对作为“他者”的美国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对自身文化特权的维护和对本国前途的担忧,西欧的精英阶层对这种缺乏高度与深度,没有历史意识和崇高品质的文化形态[5]P57进行了曲解式的讽刺和挖苦,企图引导大众自觉抵御“美国化”的进程[6]P5-11。相比而言,西欧广大人民则对给予他们愉悦和享受的大众文化产品并不排斥而且愿意掏腰包,这与精英阶层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英与大众,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在大众文化问题上的对立性,使得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在西欧理论界那里被问题化(problematic),这样就把一个新的理论空间推到了这些知识分子面前,这正是严肃的大众文化研究发端于西欧而不是美国的原因。 二亲知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与大众文化的总体性话语讽刺的是,“推动”这项理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不是某个学科带头人,而是希特勒[7]P408。20世纪30年代,为躲避希特勒的迫害,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迁往美国[8]P271,此后其成员纷纷进入到美国的媒体或政府部门,亲眼目睹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9]P24,因此对大众文化有了更多设身处地的直观与亲知,其观点的深入程度远远超过走马观花的文化旅行者,对西欧的“消极美国观”也具有纠偏作用。[5]P541949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这群学者发现,战后西德就像当年他们在美国看到的那样[8]P276,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事情,批判资本主义,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因此,严肃的大众文化研究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开启的,而这项工作的第一本代表作就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在书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中,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考察了被纳入到工业体系中的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文化工业凭借强大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传播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廉价的文化产品以供选择,表面上使得消费者有足够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和娱乐方式。实质上,消费者在文化工业的宰制力量下并无质的自由而仅有量的自由:可以选择商品A或者商品B,却无法选择拒绝文化产品,否则便成为文化中的“他者”或者大众中的异己分子。铺天盖地的文化工业体系扼杀了大众的批判能力和否定性思维,造成了虚假的同一性和标准化的个性,最终还攻占了艺术这片自留地,导致了高雅艺术的边缘化及其救赎功能的丧失,其后果就是将自由主义的社会推到了极权主义的深渊,把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捧为英雄。[10]P107-152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待美国大众文化和它的潜在形式——德国大众文化是带着三副有色眼镜的,一是阶级的,二是国家的,三是种族的,因此他们看待大众文化的模式也刻下了时代的烙印,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是文化工业生产的参与者,对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推销过程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阴暗面有所亲知,因而对蒙在鼓里的大众深感同情。另外,由于他们受过高雅文化的熏陶,对下里巴人东西的偏见阻碍了他们对这些产品做进一步的了解,更不愿意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进行细读,因此他们并没有深入到消费者与文化产品的真实关系中,所得出的结论,想象和逻辑推衍的成分较多[9]P15-16,实证研究较少。其次,在德国,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创造物,如经典的文学和艺术,而在美国,文化不仅包括前者,也包括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加上前面的原因,使得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限定在艺术化的文化世界里,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