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原上草”的荣与枯.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上草”的荣与枯.doc

“原上草”的荣与枯   “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年代,一些艺术娱乐化、低俗化了,没有哪个乐队愿意在街头过卖唱的生活,因为现实总要吃饭的,但街头的底层人供养不了,给不了这个养分和土壤。”   和骆老师约访好几次,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因为时间渐渐不属于他自己了:   今年4月,他在深圳乐器城二楼开了个工作室,招收10多名学员,专门培训他们学习二胡。既然收人家钱,培训的时间安排,当然以学员为主。   前不久,和他见缝插针聊了没多久,突然,他抬表一看,“哎呀,快(下午)4点30分了”,然后,背着二胡,拖着行李箱,匆匆,迎着风,他又出门去了。门外,南国初冬的冷风顽皮地撩拨他额前黑白相间的长发。   骆老师,真名骆宏俊,是原来的“原上草乐队”成员之一,在乐队里,他担任二胡演奏的角色。   原上草乐队是2009年,深圳街头艺人自发成立的一支乐队,也是第一支有名有姓、角色搭配固定,并在固定时段于深圳市民中心演出的乐队。   乐队成员包括:吹笛子的陈继召,拉二胡的骆宏俊,弹主音吉他的李涛,节奏吉他及歌手韦云飞,贝斯及歌手韦伟,鼓手肖志彬、陈金飞等。   这个乐队属老中青搭配,最老的陈继召,当时已是65岁的老人。最小的韦伟、陈金飞等,却不过24岁。   这个乐队没接受过学院派系统的专业培训,仅凭兴趣爱好和认真钻研的精神,就将表演水平演绎到一个新巅峰,乐队备受市民欢迎并在深圳红极一时。可以这样说,原上草乐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圳市民―特别是草根阶层的生活方式,即“听原上草乐队演唱”已成为和“周末去莲花山公园爬山、放风筝;去中心书城看书”相提并论的生活方式了。   也因如此,这个乐队上过央视。央视以上下两集的形式在纪录片频道播出。   但今天,这个曾是草根阶层精神流浪栖息地的乐队,早已烟消云散,背后留下的,是一连串时代难解的命题。 “原上草”的荣光   原上草乐队的名称是骆宏俊起的,因为他较有文化,上世纪70年代,他上过高中。按照骆宏俊的说法,“当时就是觉得我们是一支草根乐队,生命力很强的乐队,只要给我们一滴露珠就可以生存下来。即便遭遇困难和变故,也可春风吹又生”。   2009年乐队成立前,骆宏俊和李涛、韦云飞等人就认识了。在深圳街头巷尾,他们各自通过弹吉他、拉二胡或歌唱等,以获得市民打赏谋生。   当然,其中一些人一开始也不是专以此为生,而只是个人兴趣爱好,如韦云飞,当兵出来后,在深圳做保安,工作之余吹拉弹唱,挣点零花钱。   “2007年,在龙华、宝安等地的时候,我看见李涛、韦云飞、陈继召三个人时常在街头互相搭档着演奏。我忙完了,也会过去和他们搭档演奏,但我没分他们的钱,只是为了好玩。”骆宏俊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早期的间断性合作。随后,大家四处流浪、歌唱,聚少离多,也没什么联系。   2009年,华强北升格成为福田区新设立的街道,此后,华强北加强管理,包括骆宏俊在内的街头谋生者的生存空间,遭到了城管驱逐。无处可去的骆宏俊在他人的提议下,去了深圳市民中心广场。在这里,他再次遇到了李涛、韦云飞和陈继召。   因为有之前的合作关系,当韦云飞提出邀请骆宏俊一起组个乐队时,骆宏俊爽快答应了。后来,因人员更迭,陆续加入的鼓手还有肖志彬、陈金飞以及韦云飞的弟弟韦伟。   这个乐队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甫一出场,其吹拉弹唱的专业水准很快吸引了深圳街头市民。一些在工厂忙碌一周的打工者,在看他们的演唱中舒缓了疲惫的神经,化解了现实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低落情绪。   很快,这个乐队有了一波波的铁杆粉丝。在广场演出时,如果突然下雨,粉丝们很快会帮忙抢着搬运东西去躲雨。雨过天晴,他们又帮着搬运出来。有些粉丝甚至在帮忙搬运的打杂中,成了乐队的好朋友,有的甚至成了乐队成员的情侣。如韦云飞,他的女朋友就是由乐队的粉丝“蛋蛋”(但雪源)演变而来,后来,“蛋蛋”还晋升成了他的老婆。   粉丝的黏度还表现在于,当演唱的乐器遭城管没收装车时,粉丝和他们一道将乐器抢回。在他们搬运不便时,粉丝凑钱给他们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   街头演出让这个乐队的成员,每人每晚有100元~200元不等的收入。这对于这帮年轻人而言,有酒喝、有烟抽,还能有梦想,足够了。   当然,对骆宏俊而言,生活压力是有的,当时54岁的他,有一对儿女正在上大学,他们生活开支,主要靠他拉二胡挣来。因此,参加乐队演出之外的白天,他继续上街头拉二胡以获得更多打赏,来弥补乐队给自身带来的收入不足的窘境。   比骆宏俊年纪还大的是陈继召,当时65岁的他流落街头演奏,目的不是为谋生,而是为寻找他早年离家出走的女儿。他渴盼某天女儿踏着笛声闻声而至,扑入他怀中,但此愿景至今成憾事。   原上草乐队受到普遍认可。在深圳,对普通家庭而言,当有朋友来做客时,带朋友去听原上草乐队的演唱,是习惯而体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