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箴铭文折射文人情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唐箴铭文折射文人情怀.doc

中唐箴铭文折射文人情怀   箴铭文是古人用于警戒自身和告诫他人的一类文体,语言质朴,意义深远为其特色。在中唐社会动荡不已的背景下,除诗词歌赋外,文人以箴铭文为载体,将其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表达了对个人、仕途和社会的多样情怀。   一、中唐箴铭文及其社会背景   箴铭文其实是箴、铭两类文体。唐代以前,箴文绝大部分是针对帝王提出的劝诫,多用铺陈和用典的官箴为主,如杨雄模仿《虞箴》所作的《十二州二十五官箴》,从地域、职守等不同的角度对皇帝进行劝诫,37篇之多的数量,使箴体文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到唐代,箴文不仅用于劝诫皇帝,更多用于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并提出警示。于是,官箴渐疏,私箴逐渐占据主流,大批文人志士的箴文崭露头角,如柳宗元“所忧在道,不在乎货”的《忧箴》,即是作者对“忧”的理解,并提出了如何控制这种情感的告诫。而对于铭文,最初是“称美不称恶”,大多数刻在石头上的铭文都是赞颂型的,汉前刻于器物上的铭文对器物外形进行大量描写,警戒的意味相对较少,但自汉代开始,铭文逐渐脱离对器物的依赖,发展成一种用于自我警示的座右铭,慢慢地用于警示的铭文逐渐兴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效法东汉人崔瑗作《续座右铭》,座右铭也就成了相当流行的一种警诫性铭文。陆机在《文赋》中将箴、铭对举:“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虽说两者在风格上有差异,但人们论述时多将其归为一类,从南朝的刘勰到清朝的姚鼐都是如此。综上所述,到了中唐时期,箴文侧重于规劝人们改正缺点、过错,所谓亡羊而补牢;铭文侧重于警诫人们避免缺点、过错,所谓防患于未然,但两者均是用以劝诫人们正道直行。   箴铭文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源于每个朝代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中唐是极其动荡的一个时期,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吐蕃大举进攻,朝中皇帝和大臣不断逃亡,持久的割地讲和使得军事和财政收入产生巨大影响。直到公元805年,唐宪宗登基,收复失地,藩镇内部的世袭制结束,在其驾崩后,帝国才迎来了长达40年的太平。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在仕途上更是几经波折,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在中唐时期的文学界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不仅是关于散文文风、语言等的革新运动,更是一场改变思想、重建道德的文化运动。古文运动中的朝廷动荡不休,文人笔下的文章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二、中唐箴铭文体现的文人情怀   刘衍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中说道:“中唐之文,既是对前期古文运动先驱者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配合朝政改革,从文风到文体的一次彻底革命。”社会动荡,朝政全非,中唐士人学子的仕途和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生活多维度、多层面的感受,这一切激发出了文人们心中多样的情怀。文由心生,我们可以通过文章来了解文人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心态和情怀。   1.从自我警戒角度表现文以明道的现实情怀   自唐代伊始,将作者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来阐述和剖析,并提出自我警诫的私箴越来越多,而其中较为优秀的私箴文可推韩愈的《五箴》。这是韩愈在古文运动前蛰居阳山时所作。通篇以自诫的手法表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称不上是严厉的说教,但却蕴含着自诫以外的一份不屈。在《序言》中韩愈写了自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然后从“玩乐”、“言论”、“行动”、“交友”、“名气”这五个方面进行详述,表面看似批评自己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实则是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就会沦入小人之列;看似是批评自己缺乏与当朝权贵对话的思维,太遵从道义而交友不慎,实则是表现自己“言多必失”后,当朝权贵的专横、昏庸和妒忌贤才;看似是批评自己太过自恃有才,锋芒毕露,提醒自己慎重处世,实则又已然表明“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的态度,显示了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通篇看似对自身问题的批判,实则以反讽的方式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深沉感叹。此时的韩愈,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而流贬阳山,而这篇箴文正是他流放期间所作,当政治理想和专制政体相冲突,重推孟子“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拥有积极进取精神和保持对社会现实批评态度的韩愈自然不会屈服,他将“文”与“道”巧妙融合,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明儒家之道,愤不平之事,“古道”既不能“行”于今,就只能以“文”来明道,而这里的“道”则源于现实又警诫于现实,是自身的一种不甘与反抗,也是警示自我和世人的标志。   “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重于后”的柳宗元对于“文以明道”的理解与韩愈的“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相同,其中有无奈但也确实符合当时政治功利性的需求。柳宗元的《忧箴》与韩愈的《五箴》有相似之处,都从自身角度出发。作者认为“子如不忧,忧日以生”,“忧”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又不可如小人一样,戚戚于忧愁,更重要的是,“所忧应道,不在乎祸”。这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