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乡村教育话语的知识社会学反思.pdfVIP

晏阳初乡村教育话语的知识社会学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晏阳初乡村教育话语的知识社会学反思.pdf

比较与借鉴 2016年第11期 晏阳初乡村教育话语的 知识社会学反思冰 ● 王 彬 摘 要: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想象,建构了晏阳初“作新民”的乡村教育 目标和“问题”乡村的意识形态。在民族救亡、文化危机的社会语境中,乡村教育被视作“启蒙”的工具, 用来模仿和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在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现代化应当不再是以现代西 方为标准对民族性的“启蒙”,而是立足于民族性的、多元的教育现代性方案之一。 关键词:乡村教育;话语;知识社会学;晏阳初 自2O世纪 3O年代以来,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话语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学术场 域中,“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斗士”、“人民教育家”等 一 系列被学者提高到本体论意义上的激赏式话语,赋 予他英雄般的“圣人”形象,使得我们对于他的乡村教 育话语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很少从学理上进行反 思。而早在 1948年,费孝通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批评过 晏阳初。认为他单向度地把中国乡村的问题归咎于农 民,以自身的“是”和乡村的“不是”为前提 ,以传教精 神开展乡村教育。费孝通说:“在我看来,教育并不是 以‘有 ’给‘无’,更不是以‘正’克‘邪’,而是在建立一 个能发展个性的环境。我这种看法里承认每个人有他 判断的能力。有他的理性,教育者最重要的态度是在 尊重人性。??农民是有自觉的,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是在帮他们排除阻碍他们实现自发的求生活动”。【1】费 孝通的质疑提醒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 自觉的立场出发,去重新解读和反思晏阳初的乡村教 育话语。这种反思既能够丰富我们对于乡村教育的学 理思考,同时对于我国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 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 、视角:话语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学反思 在福柯的体系中,话语(discourse)是统治的“系 统”,是“文化的体系”,是权力。嘲他认为人类生活中所 有的知识、信息之传递现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都是话语。我们的历史文化同样由各种各样的话 语组成。社会团体根据某些成规,将意义传播确立于 社会中,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交会。这样,人们生活 中的各种制度与机构,及其思维行动的准则,可以说 都是形形色色的“话语运作”的表征。因此,话语不仅 仅是文本或符号。“它所做的要比用这些符号去指物 来得更多,正是这个更多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话语 归结为语言和言语,而我们正是要揭示和描述这个更 多。”闭作为话语而言,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所指涉 的就不仅仅包括文本层面、符号层面的意义,而是意 味着其完整陈述过程。譬如,话语生成的时代背景、历 史因素、社会制度,晏阳初本人的生存处境等等,都属 于这种陈述过程。 要实现这种话语意义的反思,我们还需要知识社 会学的方法。知识社会学的创始入之一,德国社会学 家卡尔·曼海姆宣称,社会“存在状况不仅影响思想在 历史上的产生。而且还构成思想产品的基本组成部 分。并影响到思想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嘲在其代表作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他借用“农民的儿子”这个隐 喻。为我们描绘出知识社会学“力图详细发展的那种 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关联论,即把某 些知识与当时产生它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因为 “某些断言只能从特定社会情境的视角进行阐 述”;二是特殊化。即在关联的基础上领悟到某些知识 只在一定的范围是有效的,是“特殊的”而非“普遍 的”;三是不同视角的知识之间展开讨论与交流,即通 过关联论和特殊化获得对自身视角的自我意识,明确 自身的限制.开展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最终“在更高 的层面达到这种统一”。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社会转型时期乡村 教育的文化分析”(编号:14SB0034) 王 彬/四Jl rJi~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变迁中的乡村教育 2016年第1I期 比较与借鉴 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启示着我们,晏阳初乡村教育 话语中那种强烈的“改造”与“重建”的冲动,那种高昂 的“传教”与“启蒙”的诉求,不应当被看作是“自然而 然”的普遍意识,也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个人特殊成长 经历与天才观念的灵光闪现;而应当被看作是特定社 会历史时期、特定地缘政治结构中的中国文化环境的 产物。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需要在一种超越特定意 识形态限定的批判性学术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晏阳 初乡村教育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重返语境的解读 ,作 出历史性的分析和考察,剖析当时的意识形态如何建 构了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话语。 二、“除文盲、作新民”:现代性的想象 “除文盲、作新民”是晏阳初提出的乡村教育目 标。闱也是我们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起点。这个教育目 标 。描绘出一幅相当意识形态化的“现代”想象画面关 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它通过勾勒崭新社会中的“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