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姑苏繁华图

《姑苏繁华图》简介《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描绘清乾隆年间苏州风情的传世名作。作者徐扬,字云亭,监生,吴县(今苏州)人,家住阊门专诸巷。擅丹青,又善绘地图,乾隆《苏州府志》中的地图就出自他的手笔。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他因献画称旨,入画院供奉内廷。后赐举人,官内阁中书。二十四年,画成《盛世滋生图》。图卷长1241厘米,宽36.5厘米。纸本,设色。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何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三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以太湖及苏州西南诸山为背景,自西而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据粗略统计,画中人物约有一万两千多人,往来于水上的舟楫排筏近四百只,散布于城乡的各式桥梁五十余座,可以辨认的市招二百六十多家。经初步研究,画中工商店的分布情况,行业规模的大小,行销货物的品种来源,大致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城内外的许多街景和衙署、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均据实而写,至今仍可一一指认。全图布局精妙,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全卷以山水起首。远处所见是太湖东北岸的胥口,兀然挺立者即胥山。据《史记.伍子胥传》记载,子胥被吴王赐死后,被抛尸江中,吴人怜之,立祠堂于江上,因名胥山。胥山被成为清明山,与洞庭东山、西山隔湖相峙,旁有胥江流经木渎、横塘而至苏州。其地自古为太湖之要津,苏州之门户。画卷以此为序幕,非仅摄取湖山之壮丽,尤着意于展现苏州古城所处的自然环境,增添画卷的地理广度和历史深度。画面近景,绿树丛中有一庙宇,门前一对旗杆高矗,旗幡招展,上有“恭祝万寿”字样。观其所在,当为灵岩山下院,佛寺至今尚存。寺旁是灵岩山香水溪畔的山前村。画家对江南农村做了最典型的描绘:农夫耕于野,村女织于内;匠人在兴建房舍,学童就读于村塾。村前的场院上,开设有杂货店、蒲烟店,有货郎、鱼贩、糖粥担,有挑秧苗、担柴草者,有云瓦、松水者,往来熙攘,生意盎然,一拍太平兴旺的景象,与尔后城镇热闹繁华的画面遥相呼应,显得真实自然,和谐而统一。苏州西南郊多山,其中蔚然而佳秀者当推灵岩。相传春秋时吴王在山上筑有馆娃宫,有琴台、响屧廊、西施洞等遗址。但画家只截取山之下半麓入画,透过茂密的松林,可见山路蜿蜒,游客络绎,迎晖亭、松啸亭翼然山间。读画至此,不禁悬念倍生,益感山势之幽邃奇拔。 山下,一楼坐落于茂林修竹之中,楼窗洞开,内有一长者挥毫作书画。当年“江南老名士”诗人沈德潜就构筑别墅于灵岩之阳,画面或即以此为蓝本。楼左面的山岗上,有三人席地而坐,面对盛开的桃花,边饮边吟,题诗唱和。其旁有三轿三乘,轿夫佣者数人在侧伺候。山麓左侧的市镇就是木渎。木渎为吴邑首镇,历史悠久,相传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因名“木渎”。图中的单孔拱桥名斜桥。“斜桥分水”为木渎十景之一。由光福而来的香水溪在此与胥江汇而东下,故船只进出太湖大多经此停靠,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斜桥一带故称为木渎闹市之中心。米行、绸庄、银楼、杂货铺等因河而设,饭馆、酒楼、糕点、糖果等店夹岸遍衢。河道内舟船相接几无虚隙。只见拥塞处有一结彩的大船,上载状元府的迎亲花轿,拨浪驶来,前有翰林院的仪仗先导,后有官船相随,鸣号响锣,行人为之驻足。岸上则又是一番景象:有负货者、出行者、迎客者、待渡者、汲水者、卖茶者、购物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斜桥下转角处的厅堂内,有一操三弦者与另一人似在相对弹唱,其上笼鸟高挂,悠闲自得之状与尘市之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中市街南有一片由三座大殿和楼台亭阁组成的古建筑群,门前古木参天,此即木渎城隍庙,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据《吴门表隐》记载,庙名“渎川”。临近中市街的西安桥下是走马塘与胥江合流之处,水面开阔,各种船只往来如梭,有四乡的农船,太湖和邻近河港的渔船,外地的货船,游春的楼船、画舫等等,桨划橹摇,篙撑纤拉,一片水运繁忙的景象。镇东南有山岭起伏,即七子山,又称横山。其中距镇较近的一座名姑苏山,相传春秋时吴王建姑苏台于其上,故又名胥台山,也称和合山。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山上有吴王夫差庙,今俗呼为和合山,或谓系“吴王”儿子音讹”。过了西安桥,呈现在眼前的是广阔的水面,宁静的寺院和雅致的庭园。明清时期,苏州园林遍布古城内外,木渎亦然。见于记载的有萧萧斋、采娱阁、虹映山房、遂初园、环山楼、端园、怡园、潜园等十余处。三孔拱桥——东安桥下的遂初园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因建于康熙间,为吉安知府吴铨归隐后所筑,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