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边城》艺术初探
《边城》艺术初探
常常,生命中很多动人的感觉是无以用言辞表达的。读沈从文的文章,人们会发觉他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一部《边城》,就足以把人带入遥远神秘的世界,让人亲切感受到自然与生命所发散出的芳香。那平实质朴而又生动丰满的故事,不仅使人流连忘返,更会使人抚卷思索,凭添几分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
从小生活在湘西边远地区的沈从文,有他自己独特的,往往带着传奇色彩的生活经验。这种由斑斓瑰丽而且也多为外地人所不熟知的生活所积淀而出的作品,往往叫人称奇而不忍释手。《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曾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我以为,这部作品是沈从文凭籍小说的形式,以真实自然而美丽的文字,来剖白自己对人生对性灵对社会的感悟。他把对淳朴自然、古风犹存的湘西的爱和思考,俨然化作了摆渡人那一滴滴醇酒,融进了字里行间,融进了有血有肉有情爱有死亡的《边城》。
在完成于1934年4月的《边城》里,虽说我们看不到清晰的当时时代社会的投影,但他在《长河·题记》中曾这样回忆说:
民国二十三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是,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之后,他便作《边城》。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民族品德的日趋消失,引起了作者双重(城市与农村)失望,形诸于笔端的,便是他对历史,现实,民族的深刻反思与忧虑,对故乡的无比关注,在《边城》里,无处不透露出作者对一点点正在消逝着一些美好事物的故乡的怀念。正是由于这种难以忘却的怀念,他的《边城》才会融入那么多的浪漫与温情。他想挽留些什么?抑或鞭笞着什么?诸多复杂的心绪,体现在他的文字中,在他所创设的意境氛围里,挥之不去。
下面,我要谈的,是《边城》艺术风貌的三个方面:自然的景美,民俗风情美,人物性灵美。
一、自然的景美
30年代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的景是一种诗化的景,处处精彩,处处赏心悦目。连作家自己都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湘行集·泊缆子湾》)。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我们且看《边城》里的人物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作品开头两段这样写道: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 且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故事就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川湘边境这个叫做茶峒的小镇。作者以惊人的单纯和朴质的笔调,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童话似的,叩开了读者想象力的心扉,而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意境,无疑就是一幅远山近水人家,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且他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例如,他写到河的景色:
若溯流则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的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这是一颗怎样接近自然的心!只有能聆听自然,与自然心心相印,怀着对自然深挚的爱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文字,这样诗意的景:白日所映照的澄澈的深潭,五彩的石子在召唤你,水中游鱼在自由嬉戏;高山多竹,摇曳生姿在两岸;桃杏花里的近水人家黄墙青瓦朗然入目,而那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又凭添无数生气!这种诗情画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无疑就是一幅人、物、景都被作者安排妥贴,精心构筑的边地山水图。特别是在这幅画里,作者别具慧眼,赤橙黄绿青蓝紫在他的调色盘里,舞弄自如,使画面色彩斑斓,井然有致,通灵剔透,有呼之欲出之感,使人产生无限美的暇思与神往!
再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