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周耀庭学术继承工作站)2010.9.20上午授课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兼论温病学原著学习方法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
周耀庭学术继承工作站
周耀庭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一门新兴学科。在一般印象中,似乎温病学成熟晚,文字不那么古奥,比较接近现代。因此认为学习温病学会比其它经典原著容易。
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温病学原著,例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读起来不难,然而要真正理解其中深刻含义,并非易事。
第一,温病学理论研究者多,著作多,经验与创见多。
第二,温病范围广。
如 风温 温热 冬温 温毒 暑温 湿温 秋燥
还有 春温 伏暑等
还包括 瘟疫或温疫
关于瘟疫或温疫,其范围更广。且体内容如吴有可所述: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以其所感。”
“而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是气也,气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
注:异气、疠气、戾气、杂气等,皆指瘟疫的病因。
学习温病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温病的临床实践
最大程度地减少盲目性
二、当前形势的需要
迫切需要中医介入
病例一:
袁某,女,2岁。咳嗽一周,发热3天,体温最高达39℃,咳嗽加重并有喘憋,烦躁不安,夜眠不实,曾呕吐一次,舌苔淡黄腻,舌红,脉浮滑数。肺部听诊有中小水泡音,胸部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重,并有点片状阴影。
西医诊断: 支气管肺炎。
中医辨证: 肺胃蕴热,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肺气郁闭
治法: 清泻肺胃,宣肺散寒,
消食导滞,降气平逆。
方药: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双花15g 连翘10g 板蓝根15g 苏子6g 葶苈子6g 焦三仙15g 枇杷叶10g
牛黄清热散1g(冲服)3剂
结果:
服药一剂即退热,3剂药后喘止,治疗一周肺部罗音消失而愈。
解读: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例外邪加里壅,故而发热喘憋;也有夹寒,加重喘憋。治疗当以清肺胃热导滞,宣肺降逆平喘为主。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散寒透邪,黄芩、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之热,双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苏子、葶苈子、枇杷叶降逆平喘,焦三仙消食导滞,牛黄清热散解热退烧并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病例二:
金某,男,2岁半。1996年1月2日会诊病例。
患儿因发热2天喘憋1天住院。患儿于3天前突然发热,当天体温即上升至39.6℃,咳嗽有痰,发病次日又咳嗽转为喘憋,在某院急诊,诊为支气管肺炎而收住院。入院后采用抗生素治疗以及输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喘憋未能控制,大便干燥不畅。故请中医会诊。
中医所见:患儿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喘憋胸高,痰声漉漉,腹胀满而硬,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脉滑数疾有力。
辨证:风寒闭肺,肺胃热盛,痰热郁阻。
治法:清泻肺胃,宣肺开闭,化痰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5g 杏仁6g 枳壳6g 苦桔梗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瓜蒌10g 竹沥水10g 酒大黄3g 3剂
结果:3天后复诊,患儿药后大便已通,腹胀顿减,痰鸣已轻,喘憋明显缓解,体温已转为低热,波动在37.5℃上下,神识清醒,厚腻舌苔减退,舌质仍红,脉滑数。据主管医生介绍,肺部罗音已明显减少。患者已经渡过极期,进入到恢复期。原方去大黄、竹沥水继服,一周后病愈出院。
按语:
此例属痰热闭肺型重症肺炎。时值寒冷季节,无汗喘憋,显然有外寒闭肺;高热烦躁,苔黄舌红,乃肺胃热盛明证;苔腻,痰声辘辘,喘憋胸高,表明痰热阻肺;脉滑疾有力,显然为邪盛实证,正气未衰,正是驱邪的好时机。治疗散寒开闭、清泻肺胃、通下涤痰定喘三管齐下,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此时虽以驱邪为主,但攻邪又不宜太过。否则邪气内陷生变。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开闭;黄芩、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枳壳、桔梗、瓜蒌、竹沥水清热化痰;酒大黄泻热通便,并与杏、蒌相配,有涤痰之功;金银花、连翘解毒。
病例三:
董某某,男,1岁半,02年3月3日,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反复发作,痰鸣,纳差,喘时不发热,手心热,指纹青紫在风关,平时寐时汗出,现无汗。舌淡红,苔淡黄,脉浮滑略数。
辨证: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
治法:消食导滞 宣肺散寒
处方: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焦四仙2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葶苈子6g
细辛1g 法半夏6g 厚朴6g 五味子6g
枇杷叶10g 连翘10g 6剂
二诊药后咳喘已止,尿黄,舌尖红苔淡黄,脉滑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