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孢子蟲(Pneumocystis carinii).pptVIP

卡氏肺孢子蟲(Pneumocystis carinii).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氏肺孢子蟲(Pneumocystis carinii)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 一、形态 卡氏肺孢子虫简称肺孢子虫,最早由Chagas(1909)在实验豚鼠肺印片中发现,1912年Carinii夫妇对寄生于大白鼠肺组织中的虫体作了基本描述而定名。直到1952年捷克学者Vanek等在患有间质性肺炎的死亡病儿肺渗出液中查到此虫,才确定此虫是肺孢子虫肺炎的病原体。 分类地位尚存在争议。 1988年以前,按其形态、超微结构、生物学某些特性及对抗菌药的敏感性等将其归属于一种致病力较弱的孢子虫纲原虫。 后来发现其细胞膜富含β-1.3-葡聚糖、几丁质等真菌中存在的特异物质,其某些超微结构与真菌也相似,特别是基因序列、基因表达产物等分析结果提示该虫更接近于真菌。但与典型的真菌还有不同。 故认为可能是一种非典型的真菌。目前,国外已将其列为真菌进化树中的子囊菌及担子菌纲之间,暂归属于与前述两纲之相平行的一个独立的真菌纲。 (一)形态 卡氏肺孢子虫在肺泡内发育主要有滋养体、包囊前期和包囊三种阶段 。 1.滋养体 呈多态形,大小为1~4μm,经姬氏染色后,可见胞核1个,呈深紫色,胞质淡蓝色。电镜下,滋养体表面有许多微细的管形突起或称丝状伪足,胞浆中含有1~2个线粒体、游离的核糖体、内质网、空泡和糖原等细胞器。 滋养体 3.包囊 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8μm,囊壁较厚。在姬氏染色的标本中,囊壁不着色,呈透明的晕圈状或环状。未成熟包囊内含有2~6个形似滋养体的囊内小体(intracystic bodies)。包囊成熟后,囊内小体数为8个,形状多呈香蕉形,横径1.0~1.5μm,胞质浅蓝色,各有1个被染成紫红色的核。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标本中,囊壁明显,囊内小体不着色,囊内可见圆形的“核状物”和特征性的括弧状结构。 3 cysts in bronchoalveolar material, Giemsa stain 二、生活史 肺内发育过程 (二)生活史 在宿主体外的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明了。 在人和动物肺组织内的发育过程已基本清楚,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繁殖方式。 一般认为肺孢子虫的感染期为成熟包囊, 传播途径可能与咳痰或飞沫传播有关。包囊经空气进入呼吸道。 在肺内,囊内小体从包囊中逸出,发育为小滋养体(单倍体滋养体)。 有性生殖: 单倍体滋养体可通过接合生殖产生二倍体滋养体,再进行孢子生殖,经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囊内小体。 无性增殖: 单倍体滋养体也可继续发育,体积逐渐增大,形成不规则的单倍大滋养体。后者经二分裂、内出芽和等方式进行无性增殖。以后大滋养体细胞膜渐增厚形成囊壁,进入囊前期;随后囊内核进行分裂,每个核周围包裹一团胞质,形成囊内小体。囊壁继续增厚形成包囊,逐渐发育为成熟的包囊。当囊内小体逸出后,残留的空囊折叠成不规则或月牙形小体。 (三)致病性 卡氏肺孢子虫为机会性致病原虫。虫体进入健康人体后,可长期潜伏于气管、支气管或肺泡腔内,形成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处于潜伏状态或新侵入的虫体开始进行繁殖,产生大量滋养体和包囊,并在肺组织内迅速扩散导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s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或称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 肺孢子虫的致病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虫体的刺激和宿主的免疫病理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1.典型病理改变:肺组织实变。 ①肺泡腔扩大,有泡沫状或蜂窝样渗出物,PAS染色反应阳性。 ②肺孢间隔增宽,肺上皮细胞增生、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浸润。 ③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血气交换功能尤其是氧的弥散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1.典型病理改变:肺组织实变。 ④病理和病原学研究发现:感染越严重的肺组织内的滋养体数越多,而包囊数相对较少。滋养体多黏附在I型肺泡上皮细胞膜表面,而包囊则常游离于肺泡内。 ⑤肺孢子虫一般多局限于肺内。有的严重感染者可随血行向肺外播散或直接侵入其他组织或脏器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如肺孢子虫性肝炎、结肠炎、中耳炎、眼脉络膜炎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婴儿型或流行型:也称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及营养不良的虚弱婴儿。高发于出生后10~24w内。患儿突然发烧、干咳、呼吸和脉搏增快,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X线胸检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灶。常因进一步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2.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②成人型或散发型:低反应性肺孢子虫病 多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抗癌化疗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 主要症状有发烧、干咳、呼吸困难和紫钳。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阴影,多从肺门开始,呈蝶形向周围迅速扩散。有的融合成小结节状或有空洞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