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在“免抵退”税计算中的应用.docVIP

Excel在“免抵退”税计算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Excel在“免抵退”税计算中的应用.doc

Excel在“免抵退”税计算中的应用   [摘 要] 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是一个难点,复杂的计算公式和过程给相关人员的学习和计算带来了较大麻烦。而Excel的计算功能非常强大,特别适合做这类计算。因此,本文用Excel设计了一个计算模型,只需输入已知条件,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公式就可自动计算出结果。   [关键词] 出口退税; 免抵退; Excel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76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48- 02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免抵退”税方法公式较多,计算复杂,虽已实行多年,但仍有一些财务人员不能很好掌握。Excel的计算功能非常强大,如果用Excel设计一个模型,只要输入已知条件就能将结果自动计算出来,这不但能大大简化工作量,还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来建立“免抵退”税计算模型。   首先,建立如图1所示的表格,灰色部分为已知条件输入区。   接下来是公式的输入,这是整个“免抵退”税模型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难点。我们将计算过程顺序分6个步骤进行:   (1)剔除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这一步是将因退税率低于征税率而不得在当期免征和抵扣的进项税额从全部进项税额中剔除。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递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递减额。   根据以上公式,在B13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B2*(B5-B6)”,在B14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B3*B4*(B5-B6)-B13”。   (2)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在B16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B7-(B8-B14)-B9”。   通过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结果可以判断是否有税可退。   如当期应纳税额≥0,说明剔除后的当期进项税额已抵顶完毕,此时的期末留抵税额=0,当期不但不能退税,可能还要缴纳增值税。   如当期应纳税额0,说明剔除后的当期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后还有剩余,此时的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可以申请退税,至于能退多少,还要继续以下计算。   为便于后面的比较,我们把当期期末留抵税额计算出来,在B17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IF(B160,-B16,0)”。   (3)计算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递减额。   在B19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B2*B6”,在B20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B3*B4*B6-B19”。   (4)计算应退税额。在前面第三步中计算的免抵退税额实际上是出口退税的限额。将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进行比较,较小者就是当期退税额。这一步涉及的公式如下:   ①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②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在B22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IF(B17B20,B20,B17)”,   (5)计算免抵税额。①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②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免抵税额=0。   根据以上公式,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与第四步中当期应退税额的计算结合起来考虑,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代入得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0,所以2种情况实际上可以合为一个公式: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在B24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B20-B22”,   (6)计算期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期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只有在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才会出现。   期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   在B26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IF(B17B20,B17-B20,0)”   1至6步输入的公式汇总如图2所示。   至此,模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