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ppt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单元解读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
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的反响。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儒学兴起(孔孟之道)
秦统一
春秋(BC770—BC476)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BC475—BC221)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儒家的兴起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王夫之:《读通鉴论 · 叙论四》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儒家的兴起
《史记》等古书记述孔子弟子的名字:
冉耕,字伯牛;
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牛拉犁耕是当时新出现的生产场景。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分[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2009
秦:商鞅改革
赵:公仲连改革
魏:李悝改革
齐:邹忌改革
韩:申不害改革
楚:吴起改革
春秋时期开始的改革初潮,到战国时蔚然成风。由于战争的加剧,各国改革遂以富国强兵为主旋律。早先的改革大都出于一时考量和一时一事的应对,至商鞅变法,才有全面改革和通盘规划,达到改革的高潮。各国的改革,虽然各有侧重,却大致同步地体现政治体制的全盘转型,并预示着历史逐渐由分立走向统一。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百家争鸣
儒家的兴起
孔子:
发展周公的礼制思想,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起源: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发展: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宗法制度
大宗、小宗示意图
礼
中国的礼仪制度至西周趋于完备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周礼》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墓内的编磬(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
注: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儒家的兴起
孟子:
认为人性本善,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儒家的兴起
荀子:
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他们是一批开始对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感到困惑,从而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进行系统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的思想家,由此形成新的思想形态,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并一直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