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郭继鸿 主要内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安全性 膜片钳与离子通道 步长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安全性优势 心律失常的治疗 1. 药物治疗 2. 非药物治疗 (1)兴奋与刺激迷走神经 (2)电学: ① 起搏器:根治缓慢性 治疗快速性 ② 除颤: 体外手动:DC 体外自动:AED 穿戴式: WCD 体内自动:ICD ③ 消融术:射频、冷冻、超声……. 根治某些快速心律失常 (3)外科 兴奋和刺激迷走神经 终止室颤的除颤技术 猝死与AED、WCD 心律失常的治疗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ICD是人类控制和征服猝死艰难曲折道路上的一座丰碑。先驱者Mirowski的开拓性工作永远被世人怀念。 1980年2月4日,第一台ICD置入人体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1998年德国学者Auricchio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体外自动除颤器,即穿戴式体外自动除颤器 2002年FDA批准应用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2002年被FDA批准正式应用于临床 猝死与AED、WCD 猝死与AED、WCD 心律失常的治疗 1. 药物治疗 2. 非药物治疗 (1)兴奋与刺激迷走神经 (2)电学: ① 起搏器:根治缓慢性 治疗快速性 ② 除颤: 体外手动:DC 体外自动:AED 穿戴式: WCD 体内自动:ICD ③ 消融术:射频、冷冻、超声……. 根治某些快速心律失常 (3)外科 兴奋和刺激迷走神经 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 前 言 穿戴式除颤器(WCD) 2002年 FDA批准应用 前 言 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但无论如何,就大多数心律失常而言,第一线和首选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断细胞膜上各种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背景:急性心梗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0%-100%,并增加心梗死亡率。 医生常用药物控制频发室早,希望降低死亡率。 这一作法是否合理需要验证 目的: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减少心梗患者室性早搏及死亡率 主持:美国心肺血液病研究所及14个中心 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 预计时间:10年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A.预试验 :1983-1986年,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 B.正式试验:1987-1992年,证实是否降低死亡率 预试验 (1983-1986) 药物: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丙咪嗪 入组:① 心梗后6-60天;② 75岁;③ EF20% ; ④ 室早10次/h或短阵室速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预试验 (1983-1986) 结果:(1)入组502例;(2)随访1年; (3)有效率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正式试验(1987-1992年) 药物: 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 入组:① 心梗后6d-2年;② 80岁; ③ EF值:6 - 90d≦55% ,90d – 2年40% ④ 室早6次/h或短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