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8.do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难点]
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天天预习]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晁补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自己???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文本研读]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趣。
(二)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己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三)三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侧重议论,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第二段侧重记叙,追忆二人交往中与画竹有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侧重抒情,表达对亡友的悼念。重点是抒情。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问题探究]
1.既然文章的中心是表达对亡友的悼念之情,作者为什么把重点放在了写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二人的交往上,体现了散文怎样的特点?
明确:写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二人的交往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和文与可的真挚友谊,流露出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这篇文章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文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始终都是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所以脉络清楚,正所谓“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否与所表达的情感矛盾?
明确:轻松诙谐、妙趣横生、朴素清新。不矛盾,惟其如此,正可见作者与文与可的亲密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益见其悲。
[课时测评]
1.重点实词
①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②以为口实 ③振笔直遂 ④余因而实之 ⑤而读书者与之 ⑥近语士大夫 ⑦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⑧并得其法 ⑨苏子辩矣 ⑩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答案】①遗(wèi),赠送。②口实:话柄。③遂(suì),进。这里形容画时运笔的神速。④实,证实。⑤与,许可,同意。⑥语(yù),告诉。⑦寻,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⑧得,领会。⑨辩,能说会道。⑩间(jiàn),隔阂。
2.通假字
①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与可没于陈州
【答案】①少(shāo),通“稍” ②没(mò),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人教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讲课件: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人教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1 第4章 第二讲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人教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1-2-3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人教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人教版必修一).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1.3.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人教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8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单元-细胞的代谢-第6讲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浙江科技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1.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人教版).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第8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人教版).ppt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2.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4.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1.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2.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3.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4.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5.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6.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7.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