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共性探索背景下的汉语句法研究.doc
载《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2004)74-90,北京:商务印书馆
共性探索背景下的汉语句法研究
----- 谈谈如何从个性中分解、提取共性规律 ----
陆丙甫
内容提要 “把”字宾语和方式状语的分布形式相似,但是两者作为论元成分和非论元成分,在语义功能上差别甚大。仅从汉语来看,这个现象似乎违背了 “形式、功能一致性”的原则。本文通过跨语言的比较,证明这个现象在更深的层次,仍然是形式、功能一致性的表现。本文也具体介绍了一种从个性现象中分解、提取共性规律的方法。
关键词 个性 共性 因素分解 语序类型学
一 共性和个性在理论上不是对等的
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无论是形式学派还是功能学派,都强调语言共性的研究。而国内强调汉语特点的人,往往并不重视共性研究,这种倾向对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不利。首先,理论语言学不是语文学和应用语言学,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以追求普遍性原理为目标。从战略总体来看,可以说个性研究是手段,而发掘共性才是语言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世界的表面现象千变万化,也就是说充满了个性。但是在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基本规律、法则却是非常有限的。这隐藏的规律、法则就是事物的共性。例如鸟会飞,这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个性。但是所有动物的运动都必须符合力学原理以及生物新陈代谢中反映出的物理化学原理,而原理就是共性。个性主要体现在表面现象层次,而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隐藏的共同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是要从表层到深层,而不是从深层到表层。
以上是从科学的本体性质来看共性研究和个性研究的关系,下面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两者来看两者的关系。
首先,所谓个性,是相对共性而言。没有对共性的相当把握,就谈不上对个性的深刻理解。以往许多普遍认同的所谓汉语的特性,往往仅是跟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比较的结果。如果接触了更多的语言,就会发现那些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
共性研究必须进行跨语言的比较。跨语言比较对于语言研究的不可替代性,首先表现在某些跨语言研究的成果,永远无法通过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获得,不管这个别语言的研究是多么深刻。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所谓蕴含共性。
当然,并非所有的蕴含共性都必须表达为跨语言的比较。例如“一种语言中,如果形容词都前置于核心名词,则指别词也必然前置于核心名词”。这条共性,其实也可以表述为“一个名词短语中,如果形容词前置于核心名词,则指别词也必然前置于核心名词”。这一表述并非建立在不同语言的比较基础上。只是指别词和形容词都能自由出现在核心名词两旁的语言很难找到而已。
事实上,很多蕴含共性只能用跨语言比较的语言来表述,如“一种语言如果第二人称有反身形式(如‘你自己’),则第三人称必然也有反身形式(如‘他自己’)”这样的蕴含共性,是无法从观察一种语言中得出的。
王洪君(1994)曾以音系学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共性研究的重要性:汉语音韵学中传统的音节结构层次观念和儿化韵现象,本来可以成为重建音系学普遍理论的一个突破口,可惜由于有关学者局限于就事论事的汉语特殊描写,缺乏共性眼光而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本文则以语法分析为例,来说明共性视角的重要性。王先生的文章指出,“较低层次的个性,到更高层次上就成了共性”。本文则着重指出,个性往往是若干共性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具体介绍了从个性现象中分解、提取出共性规律的方法。
二 汉语“把”字短语和方式状语间的语序自由现象
形式和功能一致的原则,落实形式之一就是:同样的句法位置,或者分布相同的句法成分,也应该有共同的功能。例如出现在话题位置上的成分,就其语义来源来说,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施事、受事、工具等等。但是既然他们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那就表明它们有共同的功能,这个共同功能就是“话题性”。
汉语的“把”字短语,似乎总能跟形容词方式状语交换位置,如:
(1) a. 把这个孩子 仔细地 打量了 一阵。
b. 仔细地 把这个孩子 打量了 一阵。
(2) a. 把他 狠狠地 批评了 一顿。
b. 狠狠地 把他 批评了 一顿。
当两个相邻的成分可以自由交换位置时,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应该认为两者处于同一范畴的句法位置。因此,从上述语料中能够得出的最自然的推理就是:既然“把”字短语和方式状语处于同样的句法位置,就应该有共同的功能。换一句话说,既然“把”字短语跟方式状语有共同的分布,那么应该把它看作同一种状语。但是,“把”字短语是论元成分,而方式状语却是非论元成分。我们实在很难找到两者的共同功能。这里就发生了形式和功能的矛盾。仅从汉语来看,我们无法完善解决这个困惑。
从语义上看,“把”字短语基本属于“受事”的范围,可看作宾语。跨语言的研究表明,(直接)宾语O和方式状语Adv,如果都后置于动词,则基本语序总是宾语在前而方式状语在后,如英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VISSIM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仿真技术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VIP
- 专题05 名著导读【备考2025】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全国版(含答案).docx VIP
- (完整版)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 群建阀门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doc VIP
- GA_T 1343-2016防暴升降式阻车路障.pdf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模式创新路径.docx VIP
- 200个句子涵盖了高中英语4500词汇[宝典].doc
- 体育馆会堂网架提升专项施工方案.doc
-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及运用对策.pptx VIP
- 2020年2月四川省喜德县医院系统(卫生类)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