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高考有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之嫌.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高考有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之嫌.doc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国高考有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之嫌——《世界博览》2011年11期 (2011-06-05 14:24:05)转载▼ 标签:高考 杂谈 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中国高考有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之嫌 “现在的招生制度就像打擂台比武招亲,而且比武过程中还要担心有人用暗器使诈。” 本刊记者/李强 从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110年的历史。 回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过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曾经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很近,但是最终,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另一条路,而这条路,与世界的高等教育的主流渐行渐远,而且难以回头。 何时开始拐弯的?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国家政治精英的主要来源。正如台湾地区史学家王汎森所说,他们成了“自由浮动资源”,开始流向社会、军队、商业、金融、实业、出版和学校,从前的细枝末节,开始因知识分子的注入而膨大,另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向了对立面,成为国家的反叛者和造反者。 但是,正如当初力主废除科举的人所期望的那样,废科举,兴学堂,造就了接下来20年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波高潮。第一次海外留学的浪潮开始,不少学子远赴日本,到1911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随后,赴欧美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等后来一批中国的教育家。正是他们,推动了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中国内地仍大量沿用当年的学制。 借鉴美式学制而制定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方伸缩余地。同时,普通教育模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院储朝晖接受《世界博览》记者采访时认为,老学制强调个性发展、生活教育,还有胡适反复强调的弹性,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和普通教育培养模式,则试图以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弹性、个性、生活等精神被丢的一干二净。 “我们改错了,原来的更先进。”储朝晖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企孙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期间,坚持亲自面试所有报考学生。学生入学后,他每个月挨个找学生谈话,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各自的进度推荐需要学习的书籍,所谓“因材施教”,不外如此。1999年,中国评选“两弹一星”元勋,获奖的23人中有9人是叶企孙的弟子,2位是他的学生,还有两位的同事同他直接相关。 叶企孙代表的那个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 然而,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的院系调整,彻底的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我们从此从世界教育的主流中切割出来可。”储朝晖评论说。 以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目的已经不是培养一个人,而是一个建设者,一颗社会机床上的螺丝钉。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启光曾在同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电视对话中指出,前苏联败给美国,则在教育不合理。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前苏联一直沉浸于重视工科教育创造神话中不可自拔。 1958年,美国《生活》杂志对比了苏联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成绩,得出结论,苏联大学生素质全面压倒美国,而此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似乎佐证了这个结论。但仅仅过了4年,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告诉苏联人,看似懒散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们能完成举全国之力的苏联仍完不成的目标。 大学成了“打工仔” 中国教育本来有机会重回世界主流,但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考试形式实际就是把原来的科举取士的制度照搬过来。这是一种和人的成长直接冲突的考试制度,他的理念就是可以用一把普通的尺子去衡量所有人。 “此后,我们的高考制度,严格来说没有重大变革,只有小修小补。”储朝晖说,不论是委培制度、加分、保送、自费、公费自费并轨,整体来说虽有借鉴国外因素,但影响很小。“中国跟国外学的主要是形而下的东西,请几个外教,学习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没有形而上的,就是没有理念上的学习。” 于是,很多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1922年,中国政府放开留学政策,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1700人,随后逐年增长,而且加速增长。根据教育部数据,2010年共有28.47万人选择出国留学,而且绝大多数是自费。 海外留学成本是国内读大学的数倍,但中国学生仍趋之若鹜,是否可以解读为默认海外教育水平比中国国内高校高出数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的高招制度及高等教育同世界主流渐行渐远的呢? 一个是大学管理体制。储朝晖认为:“中国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不是现代的体制。”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是,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是教育部定,给学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