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名称是如何演变而来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名称是如何演变而来的.doc

“长江”名称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长江是中国第一条长河,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其水量为黄河的20倍。古代的长江称为“江”或“大江”,那么,“长江”这一名称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据《三国志》曰:“今欲越长江,涉虏庭,亦向时之喻也。”《晋书》曰:“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这是出现“长江”词汇较早的文献,因此笔者推测,“长江”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被运用。但是原来的称呼“大江”在此之后却没有马上消失,《三国志》曰:“南临大江,北背山陵。”同一作者笔下同时出现“长江”和“大江”,可见“长江”在当时还没有达到被熟练运用的程度,而是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人们广泛接受。   “江”变成“长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江”“水”本身词义的局限性。古代“江”是长江的特称,其他多用“某水”代称,如长江的一个支流雅砻江在古代就被称为若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关于河流的记载、运用增多以及地理知识的丰富,发现“水”的含义比较广泛,给河流命名具有局限性。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水”除了是河流名称外,还常用于代表无色无味的液体及各种水旱灾难等,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旱之际又不蠲省,致民无告”“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等。大概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逐渐将“某水”改为“某江”,如金沙江最初名称为丽水。随着河流的名称由“某水”改为“某江”,为了避免混淆,“江”也逐渐不再是“长江”的代名词,所以才有了“长江”的名称。   其次,人们对长江地理特征的了解增多。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长江的了解也一样。长江得名无疑因其“长”,最初发现其“长”的大约是长江沿岸逐水草而居的渔民,其在不断扩大渔猎范围的过程中发现长江的“大哉,长哉”。然而长江太长了,以当时的交通发展水平和各地的闭塞程度,人们很难窥其全貌,真正对长江的“大哉,长哉”有实质性的认识应该是在政府对长江流域进行统治和开发的时候。   西汉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与开发,这时长江三角洲已经被开发为鱼米之乡,这里丰富物资的集散,使发达的水上交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促进了长江航道的开发,也促进了人们对长江的了解不断增多,认为“江”不能很好地概括长江的地理特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云:“缘以大江,限以巫山”,从此,“大江”代“江”被广泛运用,可见文人在长江称谓变化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江的“长”除了指长度,还指其源远流长和曲折复杂。随着人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发现“大江”也不能完全概括长江的地理特征。如上文所说,“长江”最初出现在《三国志》中,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孙权占据江东,建立吴国,因战争、经济和统治的需要,不得不进一步加深对长江的了解,《三国志?魏书》有云:“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说明长江在当时战局中的重要性,由此加强了对长江的治理。古代交战于长江的国家也有不少,如春秋时期楚、吴、越三国交战于长江,战国时期秦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是有意识到长江的“大哉,长哉”的,但是当时河流的名称还没有发展变迁,加之人们词汇知识的有限,所以也没有想过要给长江改名。   “长江”在晋以后的使用开始增多,到了唐代除史学文献,诗歌中也开始大量使用,这说明“长江”的使用已被广泛接受。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中云:“昌明,其孙也,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贰之衅。”唐代诗人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诸多含“长江”的诗句。宋元后,“长江”的使用更加普及。笔者认为,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北方受到严重摧残,大量人口南迁,出现衣冠南渡的现象,这是北方人口的第一次大量南迁,而后唐朝的“安史之乱”及宋朝的“靖康之难”使人口进一步南迁,接受了大量的南方文化、生活习俗、语言词汇等,“长江”就在这种人际交流中迅速传播到北方,成为南北方都广泛运用的词语。   最后,词汇的传播。古代传播条件有限,传播方式主要有人际传播和文本传播两种。顾名思义,人际传播就是口耳相传,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它是古代最为朴素、传统的传播方式,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国志》中大量出现“长江”一词,而北魏时的《水经注》则没有出现“长江”一词,“江水又东,迳广峡溪,斯乃三峡之首也”“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仍然用的是“江”和“大江”。比较《三国志》和《水经注》的作者可发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而《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两者在同一时代,使用“长江”的称谓却不同,很可能是因为地域差别,故笔者推测“长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