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照片想到的.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一张照片想到的.doc

从一张照片想到的   这是一张三人合影,上面有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有我的导师、国内文艺学界的领军人物童庆炳先生,还有一个就是我,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后生小辈。照片拍摄的时间是2000年的一个夏天(依据童庆炳先生文章记载),地点就是季先生家。我们坐在那张非常普通的沙发上,给我们拍照的是季先生的访问学者,同时也是童先生博士生的王文宏老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我和季羡林先生相识是非常偶然的。1991年1月我博士毕业后,为了谋生去了一家图书公司工作,和几个同样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同学一起策划图书选题。其中有一个选题是《爱国主义教育辞典》。当时大家觉得这样一本辞书应该请一位学界权威来题词,于是就想到了季羡林先生。因为季先生在其生命的晚年一直倡导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大家公认的学术大师,由他题词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我们这些小字辈对季先生是高山仰止,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又怎么能得到先生的题词呢?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先生。我记得在刘先生家做客的时候,他曾经说起与季先生比较熟。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刘先生家请他帮忙,没想到刘先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还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去找季先生。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季先生家我还很顺利地得到了先生的题词!初步接触,感到季先生非常谦和儒雅,集中西方学者的风韵于一身,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和蔼可亲的长者。季先生说话的时候略微有点喘,但精神很好,思路清晰。他学问很大,但从来都是非常低调。曾有这样一则趣事:由于季先生衣着朴素,一件普通中山装一穿就好几年,所以人家都不把他看成教授。有一年,新来的学生见了他以为是看大门的,对他说:“你帮我看着这行李。”   这是1991年夏天的事情。   如果我与季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仅限于请他为《爱国主义教育辞典》题词,那很可能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其实那次拜访我夹带了一点“私货”――《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送给季先生。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著作,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美学丛书”之一。说实话,我当时完全没有奢望季先生会看我的书,他是大家公认的大忙人、大名人,每天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何况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写自己的又一部学术巨著《糖史》,据说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工作大半天。   最最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1992年第2期的《文艺争鸣》杂志上,季先生发表了《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一文,其中对我的《六论》大加赞赏,称之为“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并大段引用了我对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分析,认为我的观点和他关于中西方思维方法差异的见解高度接近,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的惊骇、汗颜和感激是难以言表的。要知道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图书公司到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季先生作为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鼓励,对我这个学界新人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后来通过童庆炳先生和其他先生我才知道,季老在别的场合、在和别人谈话时还多次提及我的这本习作,甚至认为它“达到古今中西贯通的地步”。我当然知道自己一辈子也达不到“学贯中西”的境界,季先生的评价是对我极大的鼓励。   此后一段时间我和季先生没有接触。到了2000年夏天,季先生朗润园宿舍旁的古莲开花的时节,在王文宏老师(先是季先生访问学者,后成为童先生的博士生)的引导下,我和童庆炳先生一起又一次拜访了季先生。快到他家的时候,远远看见季老已等候在一楼门口,像迎接熟人或老朋友那样迎接我们。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由松散而意趣盎然。季先生谈到钟敬文先生和启功先生(都是童庆炳先生的老师),说自己羡慕他们的人品和学问。他又一次谈到我的《六论》,认为其中谈“意境”等篇,写得十分出色,“学贯中西”(非常遗憾的是,这个细节我不记得了,是依据童先生的文章转述的)。   这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季先生要留我们吃饭,我们没有同意。最后,就在他家的长沙发上,季先生、童先生与我三人一字坐开,照相留念。正如童先生说的,“那是一张象征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友谊的照片”。照完相后,我们慢慢走到了季先生家门外的那个池塘边,池塘里面盛开着莲花。据说这个莲花还有一个故事:它是季先生早年亲手播撒的种子,后来竟然长起来了,而此刻已经开成一片。   季先生是2009年去世的,享年98岁。记得还是王文宏老师开车带童老师与我去北大悼念的。没想到(又是一个没想到)6年后,2015年6月14日,恩师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惊闻噩耗的那一刻我完全蒙了!我知道自己生命中的一角崩塌了。我不再是原来的我。关于我和恩师童庆炳教授的故事,恐怕要写厚厚的一本书。在这里我只能重复我当时的感受。恩师去世的那天,北京的空气空前纯净。他就是因为这难得的天气而不顾一切去爬长城,他就是在金山岭长城脚下离开了我们,复归于他深爱的大山。我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