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乡俗一方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方乡俗一方人.doc

一方乡俗一方人   山东泰山出版社要编辑出版一部《巴蜀乡俗志》,嘱我为之写一篇序。大概因为我是他们的老朋友,又是四川人吧。提起家乡我就心动不已,故不揣学识浅陋、文笔粗秃,欣然从命。   翻开《巴蜀乡俗志》文稿,农事杂作、餐饮小吃、休闲娱乐、童心稚趣,一一从眼前掠过,好多物我见过,好多话我听过,好多东西我吃过,好多事情我做过……掩卷,像喝了一碗乡亲、乡情、乡音、乡物、乡风酿成的酒,兴奋激动、浮想联翩。   我热爱、思念家乡,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年代,还是垂垂老矣的岁月;无论是在天南,还是在海北。因为家乡有我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有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还有把我塑造成一个四川人的无形的巴山蜀水―――风物、劳作、乡音、人情、饮食、习俗。姑且将这些统称为“乡俗”吧。   乡俗在我心中刻下了终生抹不去的儿时的记忆。《巴蜀乡俗志》中有“去赶场”,“赶场归来”。我生长在川南长江边的一个小镇里,家乡是要赶场的。场,是大大小小的集镇,一般相去三十里地左右。附近集镇赶场的日期是轮流的,这个场赶一、四、七,那个场就赶二、五、八,另一个场则赶三、六、九。逢场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肩挑背扛,老老少少,像一滴滴水,从四面八方汇向场镇。   我家的小镇赶三、六、九。逢场天,镇上的店铺早早地就开门了,杂货店、布店、酒店、小吃店……还有些赶“流流场”的小贩,也摆开了摊子。摊子不大,可种庄稼、过日子的东西,大人用的、小孩玩的,几乎应有尽有,犁、锄、镰刀、锅、碗、瓢、勺、针头线脑……这些小贩几乎天天赶场,今天赶这个场,明天赶那个场,或收购什么,或卖点什么,或亦收亦卖。   大约八九点钟光景,镇上的人越聚越多。不宽的石板街,两边摆满了各种摊儿,中间行人就很拥挤了。“嘿,嘿,让让,撞着撞着!”“慢点慢点,别踩着脚!”“溜溜,小心油溅在身上!”街上的人喊着。两边摊上在吆喝:“哎哎,走一走,看一看,这洋布纱细、色鲜、价便宜喽!”“嘿,下江的肥皂,好用又不贵咯!”“来呀来呀,自流井的盐巴,刚到的货!”……因为镇子小,一下来了这许多人,便更加热闹非凡。   一般的东西在街上买卖,只有两个市场在街外:场头的猪牛市,江边的竹木市。场头的一块空地,是买卖猪牛的地方。买牛的一边摸牛的牙,一边讨价还价。有时还有专门做中间人的“伢行”,两边说合。讨价还价不公开,买方把右手藏在卖方的长衫下捏指头:“这个整,这个零,行吗?”“哪有这个价的?这个整,这个零!”伢行把手伸了进来:“我看,加这个数算了,一个加点,一个让点,和气生财嘛!”大家一笑,成交。   猪市上不卖肥猪,只卖猪崽儿、千千猪、架子猪。千千猪,是三五十斤的半大猪。架子猪,是七八十斤的猪,已经长好了骨架,还没有堆膘。农家养猪,先喂野菜等粗食,让猪长骨架;骨架长成了再添细料,让猪长膘。有的家养了几头架子猪,留两头育肥,其他的卖掉。也有缺钱的、少细料的,把养的架子猪卖了。这里,猪叫人嚷,较街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竹木市场在长江边。山民们将山里砍下的竹木扛到江边,然后扎成小筏子,顺江而下。买竹木的人们等在江边,往江上望去,江上稀稀的几个小黑点,越来越大,是几个筏子。筏子靠岸,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竹木、柴火拖到岸上,便开始谈买讲卖。   镇上的茶馆、酒店,是一些赶场的乡亲聚集的地方。亲戚、朋友、熟人,三三两两坐一桌,一杯盖碗茶,或是一碗水酒,便天南海北地摆开了龙门阵。“张老表家的小子回来了,听说很风光哩!”“可不是吗,在部队立了功,好像是什么长了。”“这小子小时候满脸鼻涕,没想到还真出息了。真是人不可貌相!”“你家那片桂圆今年结得怎样?”“托老天爷的福,结得好得很呢!”“那你的新房今年不成问题了!”“差不多吧,盖好新房子,就把儿子的喜事办了,哈哈哈!”“今年海椒的价钱不错,明年多种点吧。”   算命的、看相的、看风水的,也来赶场。一个瞎子正在念念有词地给人算命,都说这个瞎子算得灵,找他算命的人不少。“报上你家小子的生辰八字”,瞎子发了话。“丙子年六月初八生”,一位老太婆答道。瞎子摇头晃脑地掐了半天指头,又望着天想了一阵,“恭喜您老了!那个姑娘与你的儿子八字很合,结成夫妻定将人财两旺,来年就能抱上胖孙子!”“哈哈哈!”老太婆笑了。   “瞎子,算你会说话。你要是把这对好姻缘拆散了,我砸了你的摊摊!”一个年轻人笑着说。“我瞎子照实判命,从不奉承。”“得了吧,你忘了那年被人撕了招牌!”“哪有的事,哪有的事!”老太婆开了腔:“你们别逗瞎子了!”说着,掏出一块钱递给瞎子,“瞎子,承你的吉言啦!到时候请你喝喜酒。”   快到中午,面馆、饭馆、小吃店的生意好起来。一碗豆花饭,一碗担担面,或者几个粑粑,乡亲们就算享受了一顿“城里饭”。   街上的人慢慢稀了,场散了,人们三三两两挑担背筐,扶老携幼,像水滴从小镇流向四面八方。山坡上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