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访武夷岩茶之源.doc
寻访武夷岩茶之源
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建寺之初寺名叫“山心永乐庵”。佛家建寺寻址大多选择在名山大川中特别幽静之处,天心永乐禅寺也是如此。
如今,岩茶“大红袍”俨然成了一个神话。除了天心永乐禅寺方丈救助赶考书生的民间传说,现代故事也奇异杂陈:比如毛泽东送茶给尼克松,比如解放初期解放军战士为茶树站岗……在武夷山,你可以听到关于“大红袍”的无数个传说,寻访岩茶之源的旅程似乎也因此多了几分“仙气”。
茶寺参茶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没有哪个地域如福建这样,拥有这么丰富而多样的茶品种。就那么几片绿色的茶叶,被福建的能工巧匠们加工出了那么多样的茶来。当笔者第一次站在武夷山市的三姑街上,看见街边鳞次栉比的茶店的时候,不禁有种晕眩的感觉。找茶、找好茶,该从哪里开始?幸运的是,笔者一头扎进了天心永乐禅寺。
史料记载,那著名的“大红袍”原来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1949年之后被国家收回,成了国家的财产。于是笔者的岩茶探访之路就从天心永乐禅寺开始。
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建寺之初寺名叫“山心永乐庵”。佛家建寺寻址大多选择在名山大川中特别幽静之处,天心永乐禅寺也是如此。初叫“山心”,就是因为寺庙所在之处是武夷山核心区域。
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大家都在诗文中写过武夷茶,例如大诗人袁枚就写了《品茶》一文,赞武夷茶及茶艺,文章写完又感觉意犹未尽,再写一首《试茗》长诗。诗中写道:“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这首诗准确描述了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是“石缝生”,太阳晒不着雨也淋不着,而且都是独特的茗枞。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几乎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天心永乐禅寺独特的禅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中被誉为武夷岩茶四大茗枞中的“大红袍”和“水金龟”都源自于天心永乐禅寺。生长在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大红袍”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出名,至于为什么叫“大红袍”,说法很多。
一说与明朝大将胡潆有关:明朝永乐17年(1419年),大将胡潆奉明成祖之命抵达武夷山,借寻访张三丰之名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而在天心寺,胡潆被寺里的茶香所吸引,驻留了一个多月,回京后将天心禅茶进贡皇上。品了天心禅茶后,明成祖十分欣喜,于是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从此,茶由寺出,寺以茶荣。
传说二是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一个叫丁显的举子由闽江上溯进京赶考,在路上中暑,到天心寺休息,天心寺僧人见他被风寒侵袭,就将禅茶熬了一大碗给丁举子喝下去,以茶入药,丁举子发了一身大汗就痊愈了。他离开天心寺北上时发愿如果能够高中一定回来答谢天心寺,结果他真的考中了状元。为报佛恩,丁状元以红袍披在了那几棵茶树上,于是才有了“大红袍”的名字。
笔者带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心情,开始寻访天心永乐禅寺的旅程。从第一个山门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映入眼帘,有时是一片一片的山坡,有时是一条一条的茶垄,但是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在石窝里,或在岩峰上。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的说法。多少年的风吹雨淋,红褐色的岩壁上不断剥落下来的碎石,逐渐化为粗糙的土壤,养成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韵味。
武夷岩茶有“正岩”、“半岩”和“洲茶”的区别。所谓“正岩”,应该是产自武夷中心区域“三坑两涧”的茶,“三坑两涧”是指倒水坑、牛栏坑、惠苑坑以及流香涧和悟源涧,在这些地方的茶园土壤都是“烂石”,由这样的烂石养出来的茶叫“正岩茶”;而所谓“半岩茶”是指整个武夷山区域内同样土质里生长的茶,它有部分的烂石,但是没有武夷山中心区域那样的纯粹;“洲茶”准确来说是指溪河边沙洲上出产的茶,后来扩大为武夷山中心区域之外的茶园茶,当然“洲茶”是没有所谓岩韵的了。
岩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常年喝正岩茶的人才能够体会,但是难以表述。曾经有喝茶的朋友说岩韵就是“太阳晒在岩壁上”的味道,但是许多人不能苟同。也询问过许多茶人,甚至是茶人中的大家,也没有谁可以准确地描述出它的含义,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笔者没有走公路,而是沿石阶走进了天心永乐禅寺,迎面是雄伟崭新的大殿,问过了僧人,就朝竹林里面古老的殿堂找去。石阶旁,一块不大的石头立在草坪上,走近了去看,一句偈语“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投入眼帘。传说这句偈语源自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佛教界诗人赵朴初先生。1990年10月,赵朴初先生以84岁的高龄游览武夷山,他对武夷岩茶赞颂有加,题诗二首,在《御茶园饮茶》一诗中写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在天心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