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中的写“意”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doc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   【摘要】:工笔画是中国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笔画的写“意”性表现是画家通过创作作品书写内心的主题、思想以及感情的表达方式,从而做到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艺术境界。工笔画因为融入了画家的感情而溢彩生辉。从古至今一直沿袭着写“意”这一条道路,从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形式上来传达画家内心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线条 空间 工笔画   中国古代写意画相较于工笔画来说成熟的要晚很多。从中国工笔人物的发展史上看,人物造型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纹样上,虽然古拙,但在观念和表现上都为后代工笔人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魏晋时期,工笔画达到一定的高度,其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问世。战国到隋唐五代时期,工笔画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直至两宋达到鼎盛。后来,随着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并迅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艺术形式。而工笔画则因其过于工细艳丽,被一些文人士大夫贬为“世俗”和“匠气”,特别是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大力推崇文人画,却将一些青山绿水的工笔画家贬为“匠”,这种评论致使后世对工笔画的写意性产生分歧。豪放喷薄、直观性较强的水墨写意画、文人画在中国元、明、清时期得到迅猛发展,而工笔画则有没落之势。直至今日,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伴随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与融合,中国画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从时间轴不断向前来看,中国画一直都是写意的艺术。虽然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工笔画太过注重形似又太过工丽。但是中国画的造型观念一直都是意象性的,工笔画自然也逃脱不开这个“牢笼”。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绘画形式,而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认识论,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意向性。   一、“骨法用笔”――线条的写意性   古今中外各派绘画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材质。“一幅成功的工笔画,当我们略去它的色彩,剩下的就是一副漂亮的白描图。”[1]早在唐宋以前,中国线描艺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喜爱。从新石器时代陶艺上的古拙用线到隋唐时期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一个从萌芽状态发展到比较成熟的过程。“线”是中国绘画用笔所表现的一种造型方式,古人就绘画中线条的形状甚至详细分类出“十八描”之说,线描在工笔画创作之初称之为“白描”,是中国画中最简练概括的基本艺术语言,中国画的笔墨主要就是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由于工笔画的写意观,工笔画的前期“白描”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得画家可以单独地追求线的自我表达问题。 古人将书法揉入绘画之中,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过“骨法用笔”,这里的“骨法”指的就是融入绘画中的书法用笔,线条的抑扬顿挫以及节奏韵律都是画家融入书法用笔而表现出来的,书法用笔为工笔绘画线条的“写意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书法家们运笔如神,而绘画中融入书法使得工笔画的线条具有一种精神的属性,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使画家真正的表达了感情和精神。   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中所运用的各种线条造型,每一根所透露的节奏和韵律美都是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2]鉴于此画的创作背景,吴道子是以自己所擅长的道教故事为题材。画鬼神于天宫,祈冥福。画面中宏大的八十七位神仙出游的景象乃是以纯线条所绘。吴道子运用飘逸的线条勾勒了稠厚的衣裙褶皱、君仙头饰、仙女姿态,画中帝君、神仙形象端正,神将威风、仙女秀美;画面笔墨遒劲潇洒,根根线都表现了无限的张力。吴道子运用“骨法”融入“胸意”,使得画中各仙人衣褶飘然、有飘动之势;祥云冉冉欲动、仙子飘飘欲飞;加之亭台曲桥行云花树的点缀,让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3]的艺术感染力。在整幅画作中不难看出“吴装”的特点:焦墨钩线、意态丛生、衣袂飘举、有飘动之势。而《八十七神仙卷》整幅作品中并未设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直抒胸臆。吴道子将“意”贯注于线条,运用“骨法用笔”,赋予其生命且有骨有筋有血有肉。   “骨法用笔”是线条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发掘成果,工笔画创作之初就必须要求画家对笔法有绝对的把握,除去反映式的描绘,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情感和线条节奏的融合。   二、“应物象形”――造型的写意性   工笔画的造型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改变着,当代的许多画家造型处理方式多变自由、且丰富,很好的体现了工笔画的“写意性”;而古代的工笔画讲究严谨细腻面面俱到,可能越发“象形”越发让人忽略“写意”就是工笔画的本质。苏轼说“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艺术创作不是工匠式的描绘与制作。“应物象形”简单来说就是画家创作描绘的对象要与所反映的实物形似,却又不仅仅是形似。从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来说“象”字在这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