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浅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浅论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   导言   备战策略——熟背考点,灵活应变   如何讲?——紧扣大纲,讲练结合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何谓中药药性?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中药具有的若干特性,又称为中药的偏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何谓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 第一节 四气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平性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也有偏凉、偏温的不同,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   四气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二节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   黄连、黄柏之苦   甘草、枸杞之甘   桂枝、川芎之辛   乌梅、木瓜之酸   芒硝、昆布之咸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   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