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革命文艺的传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扬革命文艺的传统

发扬革命文艺的传统 —访李伯钊同志 本刊记者 杨雪英 在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前夕,我们访问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伯钊同志。伯钊同志是革命老前辈、老戏剧家,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她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从事戏剧工作。后来随红军主力长征到达延安。解放后,从1951年到文化大革命她一直担任中央戏剧学院的领导工作。四十一年前,伯钊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亲自聆听了毛主席在会上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 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会客厅,洒落在我们身上。伯钊同志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四人帮”严重摧残留下的疾病,身体逐渐康复过来,今天她显得容光焕发‘我们说:“伯钊同志,今天我们想请您谈谈当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一些情况和感想。”听了我们的话,她沉思了一会儿,说:“四十”年过去了,但是主席当年亲切的话语,谆谆的教诲,犹在耳边。这些日子我开会比较多,但还是抽时间重温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的今天,我们来重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意义是很重大的,一也是值得深,思的。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丰富,非常深刻,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文艺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能显示出它的光辉。”伯钊同志回忆说,毛主席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在五四以来的文可七战线上,文学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文艺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支革命文化军队帮助了中国革命。这种肯定,是对当时革命文艺工作很好的总结。毛主席在开这个会之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毛主席也找过李伯钊同志了解敌后文艺工作的情况。毛主席在会上提出文艺工作一系列问题,其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毛主席强调“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可是对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当时延安文艺界认识是很模糊的,思想也比较混乱。正象毛主席指出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当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正确的立场”。毛主席这番话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那时候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从白区到延安投奔革命,到了解放区,生活和创作都来了一个大转变。过去他们大都生活在城市,在亭子间写作的,接触和表现的基本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人物。而现在,他们要接触和表现工农兵。可是他们不熟悉、不了解工农兵,甚至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格格不入,怎么可能去描写、表现工农兵呢?更严重而有代表性的是王实味,主张文艺要写黑暗,反对党的领导,把当时延安的生活说成是“歌啦玉堂春,舞回金莲步。”毛主席在会上批评了他的反动观点。这次会的召开,对澄清当时文艺界的错误思想、端正立场,对于推动革命文艺向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所以后来才有新秧歌运动,有新歌剧《白毛女》,有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和其他一些反映解放区军民斗争生活的文艺作品。一些同志与工农兵结合以后,转变了原来的立场,在后来的文艺工作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回亿到这里的时候,伯钊同志说:“毛主席在《讲话》中肯定了革命文艺工作的成绩,白区的同志对文艺工作有很大贡献,我们宣传也比较多。而苏区的文艺工作因为许多同志都牺牲了,解放后没有人详细回忆,我们报刊宣传得不多,肯定得不够。其实苏区的文艺工作并不象有些人说的,只是唱唱山歌,当时话剧工作也是开展得很好的。”我们知道伯钊同志在苏区曾经担任过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希望她谈谈苏区文艺工作特别戏剧工作的情况。伯钊同志说:“苏区文艺工作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直接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对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解决得比较好。” 根据她的回亿,我们知道,当年沙可夫、胡底、钱壮飞和李伯钊同志都是党派去苏区搞宣传工作的。当时战争生活很紧张,很艰苦,部队既要打仗,又要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战士、建立政权等工作。话剧工作是宣传工作的一个很主要的形式,它完全是由于部队政治工作与当地群众的需要,在部队产生出来的。中央很重视话剧工作,成立了单独的组织来领导。为了培养话剧人材,成立了高尔基戏剧学校,聘请了沙可夫、胡底、钱壮飞作教员。他们根据自己熟悉的军民斗争生活,创作了许多话剧。 现在记得起的有《战斗的夏天》、《我—红军》、《沈阳号炮》、《红色间谍》、《最后的晚餐》、《无论如何要胜利》、《为谁牺牲》等。那时候敌人来围剿,土地革命时没有完全被打倒的富农也蠢蠢欲动,他们把好田都隐瞒起来,《战斗的夏天》就是反对富农分好田的。《我—红军》是沙可夫写的。写我红军战士为打倒地主求解放而英勇斗争。《沈阳号炮》和《红色间谍》都是胡底写的。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沈阳后,沈阳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沈阳号炮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