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6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课时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后训练.doc

全国通用2016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课时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后训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通用2016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课时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后训练

第2课时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1、2、3、4、7、8、9 区域发展阶段案例 5、6、7、10、11、12、1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4宁波期中)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 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 2.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大致上具有“南重北轻,西重东轻”的基本特征 B.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广阔,水力资源丰富的特征 C.从对外开放程度看,我国南方开放程度较高,北方开放程度较低 D.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自1999年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 解析:1.C 2.C 第1题,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不但包括经济水平高,同时还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生态水平高;高收入的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收入水平高;发达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水平高、人口少,因此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高。第2题,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大致上具有“南轻北重,西重东轻”的基本特征;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广阔,煤炭资源丰富的特征;从对外开放程度看,我国南方开放程度较高,北方开放程度较低;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自1999年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14河南模拟)灰沙岛是发育在珊瑚礁坪上、高潮时也不会被淹没的生物碎屑堆积体。中国岛屿众多,灰沙岛却与众不同,它是我国领土中很独特的部分。南沙群岛中发育着十几个灰沙岛,除了主岛太平岛被我国台湾掌握之外,其余全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所非法侵占。读“灰沙岛发育模式图”,回答3~4题: 3.关于灰沙岛发育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阶段1在波浪作用下,一些礁坪上堆积了生物碎屑,此阶段岛面位于海面之下 B.阶段2当生物碎屑堆积到一定程度则形成了小沙洲,地表无植被,形态基本稳定 C.阶段3地下水开始积存并能够生长草类和灌木,成为灌丛草被沙洲 D.阶段4灌丛草被沙洲扩大增高,淡水层也加厚,根系较长的乔木植物可以生长,此时的沙洲发育真正的大陆岛 4.南海中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灰沙岛,因为这里有满足灰沙岛发育的基本条件(  ) ①纬度低,海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生物生长 ②地处无风带、风浪小,有利于生物碎屑堆积 ③海中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有足够的礁坪宽度 ④非风口浪头的海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C 4.C 第3题,阶段Ⅰ是由海洋生物珊瑚虫的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而成,而不是受波浪的作用;图示阶段2的形态还没有稳定;阶段4也不会发育成大陆岛;而阶段3岛屿面积扩大,地下水开始积存并能够生长草类和灌木,成为灌丛草被沙洲。第4题,纬度低,海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生物生长,堆积的生物遗体多;海中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有足够的礁坪宽度,利于生物遗体堆积;非风口浪头的海域,利于生物遗体堆积;而南海不属于无风地带。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回答5~7题: 5.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6.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7.该区域土地结构在20世纪的变化带来的效应是(  ) A.河流泥沙增多,洪涝加剧 B.水土流失减少,生态环境改善 C.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D.原始林地完全被次生林地取代 解析:5.B 6.D 7.B 第5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锐减,耕地比重迅速增加,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移民垦殖的过程。第6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先上升一点后明显下降,草地和灌丛地比重相对稳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第7题,由上题可知,该地经历了退耕还林的土地结构调整,林、草地面积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河流泥沙减少,故A项错误,B项正确;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图中无法体现;由图可知,原始林地锐减,并非意味着完全被次生林地取代,D项说法太绝对。   (2014浙江名校联盟联考)如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位于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