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涟水河新涟河综合治理及环境景观规划.doc

涟源市涟水河新涟河综合治理及环境景观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涟源市涟水河.新涟河综合治理及环境景观规划 目 录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篇 一、城市概况 二、项目背景 三、现状分析 四、项目建设意义 第二部分 规划治理篇 一、规划治理依据 二、规划治理原则 三、建设目标 四、设计理念 五、相关案例分析 六、河道治理 七、河道治理与城市防洪 八、河道分段治理措施 九、景观规划设计 十、道路交通规划 十一、绿化景观规划 十二、夜景照明规划 十三、各类设计设置建议 第三部分 规划实施对策篇 结语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篇 一、城市概况 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阜物华,是闻名全国的“煤炭之乡”、“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为湖南省能源原材料重点开发生产基地, 享有“江南煤海” 的美誉。境内山川湖泊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主要名胜古迹有湄江风景区(湖南省地质公园)、“天下药山”龙山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雷鸣洞、“围城”故址、古水晶阁等。人文底蕴深厚,名人汇萃,是梅山文化与湖湘文化交汇之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先进体育市”、“全国诗词之乡”称号,近年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经济超常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美好局面。 二、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对休闲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现涟源市休闲场地缺乏,现所建的文化公园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功能活动的需求,因此,急切需利用滨水地段,扩充城市休闲场地。再者,多年来,因缺乏有效保护,二河底淤积严重,四周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加之各种污染,不仅影响泄洪,而且臭气熏天,成为重点污染源,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为此,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实施两河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三、现状分析 1. 涟水河.新涟河风光带有什么? 1)区位的优越性与核心性 位于核心功能段,是城市“一轴两心三片”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是城市的灵魂,有了水,城市便有了灵性,有了灵性就有了活力和生命。 2)景观与文化资源 滨水地区具有丰富的景观与文化资源:六山临水而立,文化遗迹散落,马头山,洪水岭等六山临河而立,构成了涟源滨水地区主要的山水格局,规划中对山水态势的保护与利用将被加强。 涟源地灵人杰,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蓝田八景、水晶阁、蓝溪桥等, 青石留痕,象征了一个古文明的记忆。 2 .涟水河.新涟河风光带缺什么? 1)滨江活力功能不足 城市的核心地段,其当前主要功能大多为居住。公共服务性功能的缺失导致整体活力的不足。 2)生态、亲水理念不突出 ①硬质驳岸影响生态 ②观水不亲水 ③山水景观体系未曾梳理 3)生活岸线被侵占 公共空间缺乏 由于涟源滨水风光带自身宽度不够,两岸的建筑退界普遍过小,许多建筑临河道而建甚至占压河床。这直接导致滨河两岸公共空间的缺失:市民缺乏开放空间;带动城市活力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城市活力下降。 4)缺乏垂直两河的景观视廊,两河在城市中的可见性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于涟源滨水两岸的建筑许多建筑临河道而建,且面宽过长。导致有水不能观赏,有水不能亲近,使水在城市中的优势难得发挥,从而导致城市活力下降。 5)污水直排,垃圾乱堆 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污水直接排入河里,垃圾随意倾倒,导致河水污染严重,杂草丛生,垃圾淤积,严重影响母亲河的形象。现在铺设的排水主干管网也有部分地段没有考虑行洪和景观要求。 6)河床淤积严重,影响城市防洪 涟水河、新涟河的河流走向十分复杂。多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和自然的侵蚀,河道淤塞严重。造成河道流水不畅,过流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阻碍了洪水行洪。 四、项目建设意义 “两河”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是开发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环境和景观要素,具有防洪、排涝、生态建设、自然景观、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等生态功能,其积极意义: 1. 有利于涟源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发后的“两河”水体和两岸,可成为市民和旅游者的观光、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也是两岸繁荣的重要环境和景观; 2 .除增强防洪功能外,有利于提升两河沿岸区域的环境质量及旅游品质,保护良好的生态质量,创造宜居环境; 3. 有利于创造水与城市、水与人、水与植物、水同鱼等和谐的生态环境关系,并逐渐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生物链,有助于花、鸟、虫、鱼、林等动植物和人类栖存共生的环境形成,有助于城市中心的生态品牌建设。 第二部分 规划治理篇 一、规划治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涟源市城市总体规划》 4.《涟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