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pptVIP

【山东专用】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专用】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成才之路·政治 疑 难 突 破 典 题 导 析 全优中高考网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全优中高考网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 必修3 主干知识梳理 方法警示探究 探 究 提 示 疑 难 突 破 课堂巩固训练 课后强化作业 典 题 导 析 学 海 导 航 导 学 线 索 主干知识梳理 探 究 提 示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四课 1.识记并区别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重点)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难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________。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_____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________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________、传统戏曲、________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________和道德观念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意义 (1)对民族和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____________。 (2)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____________,更好地创造____________。 2.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的影响总是积极的吗 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1)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答案:一、1.相对稳定性 2.(1)习惯 基本形式 (2)凝固 重要标志 (3)古代文学 传统绘画 (4)学术思想 二、1.相对稳定性 因时而变 2.精神纽带 三、1.(1)兴旺发达 (2)全面发展 新生活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保持和发扬 (2)改造或剔除 1.教材P39“探究问题” 提示:(1)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产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原有的症状有时会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灸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的不锈钢针。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它最初被用来减轻和消除身体不适,施灸的工具从各种树枝发展到今天的艾叶。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称是徽剧,通称皮黄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在皮黄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演员,他们吸收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上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黄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文字起源于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期。汉字从图画、符号的创造、定型,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楷→行、草等形成过程。汉字在书写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如:中国儒学思想、春节、中秋节等对中国的影响至今还存在。 2.教材P40“探究问题1” 提示:(1)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节,时在夏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谓之夜,故称元宵或元夜。此俗成于东汉,至唐演变为元宵节。上元原为道教上元天宫诞辰,举行庆典并形成观灯的习俗。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北宋延至五至六夜,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唐元宵节出现杂耍技艺,宋时有猜灯谜,明代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观灯习俗一直延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