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析.doc

 PAGE 5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塞尔的心灵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GZQN03)。 王晓丹 (贵州师范学院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18) 摘 要: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塞尔立足于生物学自然主义立场驳斥了传统的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创立了复杂而深刻的意向性理论。他借由意向性分析了心灵、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各种社会现象均根源于意向性。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不仅促进了心智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实在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塞尔 心灵 意向性 制度性事实 约翰·塞尔作为当代著名的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哲学家,在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领域均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意向性理论不断发展并渗透到认知科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日???成为当代意向性理论的主流。塞尔的意向性理论集中体现在《心灵的再发现》、《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社会实在的建构》等几部重要的著作中,在塞尔的复杂而深刻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中,意向性的自然化和集体意向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介绍这两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研究意义。 一、意向性问题的缘起 关于意向性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问题始终都进行着朴素的追问。真正将意向性引入现在哲学研究的则是布伦塔诺,他在给心理现象下定义时曾提及意向性,认为心理现象是人在自身中以意向的方式对对象现象的涉及。此后,诸多流派的哲学家在意向性这片土地上开始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开创者,对意向性的基础性地位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意向性表达了意识的基本性质,是全部现象学问题的划分依据[1]。他在表述“我思某物”这三个词项时,就已涉及哲学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其本质是指向或倾向某个对象的,所以他将意向性规定为意识本身的结构,也是存在的基本范畴。 自胡塞尔后,许多分析哲学家就意识的本质问题、心脑关系以及心灵与意识活动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差异很大,但在后期也从“语言游戏”的角度关注了意向性问题,探讨了信念、欲图、意向等心灵哲学概念。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哲学家们对“心”、“脑”以及与人类行为间的关系作出重新的思考,对身心问题的研究开始从语言分析转向了心灵哲学。 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人。他对“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行为进行分析时,都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意向。塞尔在继承和完善其师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同时,也深入到人类心智层面探寻意向性的建构,认为意向性与与言语行为有密切关系,言语行为根源于意向性,意向性又表现于言语行为之上,他用意向性来解释、说明语言,探讨语言的意义,进而追问了心灵——语言——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自然化的意向性 作为一个外部实在论者,塞尔不仅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包括笛卡尔式的实体二元论和其他形式的属性二元论),也反对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包括物理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强人工智能等)。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二元论都使意识的地位和意识的存在成了神秘的东西;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都试图把意识归结为某种形式的物理的或物质的东西,并最终否定了意识的存在。塞尔没有在二元论与唯物主义的立场中做出选择,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生物学自然主义”的观点。如果非要将其观点划入唯物主义一元论,恐怕就曲解塞尔先生的本意了。由于心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对心智现象存在的解释方式又是生物学的,故将其立场界定为“生物学自然主义”。塞尔认为意识是内在的、主观的、第一人称的本体论现象,是大脑系统在较高层次上的特征,具有不可还原性。由此他站在“生物学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将意识加以“自然化”了。 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时,人类总是通过意识活动与之发生联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如同植物需要光合作用一样。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会表现出信念、愿望、希望、恐惧、爱和恨、骄傲和羞耻等意识心理状态,这些意识心理状态总是指向或者关于世界上的事物,而这就是意向性。在塞尔那里,意向性被定义为“心灵的一种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者关于、论及、涉及、针对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2]。塞尔又将意向性区分为内在的和派生的两种,内在意向性是人类和动物所具有的作为生物本性的现象,如人们感到饥饿、口渴、恐惧、害怕等,这与如何使用、考虑、描述现象无关[3];派生意向性则是指通过语句、图画、图形等引申或派生出来的意向性,这种形式的意向性虽然与人、动物的内在具有的意向性不同,但却是真实的。如法语中“Jai grand soif ”的意思是“我很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