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文化品牌与甘肃的文化资本.docVIP

玉石之路文化品牌与甘肃的文化资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石之路文化品牌与甘肃的文化资本.doc

PAGE  PAGE 13 玉石之路文化品牌与甘肃的文化资本   玉帛之路项目组:   组长: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成员:   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   易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包红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振宇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玉石之路”是中国学界在20世纪后期根据考古发现的玉文化材料而提出的学术命题,针对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出于欧洲人视角而命名的“丝绸之路”。自2012年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理念,近年来,玉帛之路项目组从事以实地调查为主的全程探索,希望能够大致厘清玉石之路中国境内的具体路线和使用年代之变化情况。并在较为充分的学术调研基础上,厘清“一带一路”在中国境内的发生史,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玉石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重建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自觉精神的中国文化独有品牌。   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打造需要以学术研究创新为坚实基础。有鉴于此,本项目组在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共完成玉帛之路田野考察九次,认识到“西玉东输”的历史具有多线路的复杂情况,植根于西部玉矿的多源头现象。甘肃临洮的马衔山玉矿和肃北马鬃山玉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古代玉矿,均出产优质的透闪石玉料,后者被考古学证明自先秦时代就已经开采使用,这就对历史上认定的以新疆和田玉为单一玉源地的西玉东输格局带来全新的认识,即从一源一线到多源多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马鬃山玉料输入中原的捷径路线:未必只有南下绕道河西走廊的途径,而且还有直接向东穿越草原和戈壁的路线,即经过额济纳(居延海)和阿拉善,向东抵达河套地区,再经过晋、陕地区南下中原。《穆天子传》一书体现的周穆王西行和东返的路径,是上古文献中最早涉及草原玉石之路的记载,可以运用文学人类学派首倡的“四重证据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验证,给予重构。   玉石之路的深入研究虽然刚刚开启,但是其文化品牌意义对于相关省区具有现实的开发指导价值,兹草拟??报告,给甘肃省的文化资本打造,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对策参考。   说明: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   玉帛之路项目组组长叶舒宪200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指导博士论文选题,建议从中国玉文化视角重审《穆天子传》一书,开始思考《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从西域归来“载玉万只”的可信性,参与到玉石之路是否存在和路线如何的长期探讨中。2008年,根据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多次调查,叶舒宪撰写《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云南教育出版社)一书,希望在距今4000年上下的两个史前玉文化地区(西北的齐家文化和中原的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之间,找出相互关联的实物线索,充实有关史前玉石之路的思考内容及相关神话传说线索,探讨上古时代对夏文化记忆中之西北要素(如“禹出西羌”说)与考古新发现的物质文化间的对证情况。   2012年11月,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假说,并开始组织实地调查为主的探索工作,希望能厘清玉石之路中国境内的具体路线和使用年代之变化情况,在较充分的学术调研基础上,将“中国玉石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打造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品牌。   2012~2013年,田野调查在黄河河套南的陕西一侧,聚焦神木县石峁遗址的龙山文化玉器,举办了“首届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学术研讨会”,讨论史前期开启的西玉东输的可能线路,还提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命题(叶舒宪、古方主编,《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2015年);中央电视台四集电视片《石破天惊 石峁古城》,导演张桂麟,2014年4月在十频道播出);2014年以来,共完成玉帛之路田野考察七次,认识到西玉东输的历史开端与河西走廊地区的史前文化即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具有多线路情况,植根于西部玉矿的多源头现象。   第一次考察(2014年6月),通过在晋、陕两省黄河中游沿线的史前玉器分布情况调研,认识到晋、陕两地龙山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年)玉礼器生产采用的玉料,有相当部分来自西北地区。西玉东输在河西走廊以东的进关线路,不像现代的公路、铁路线那样,走直线通达关中平原西部,而是向北绕过陇山的阻隔,或经黄河水道而辗转向北、向东,在河套地带再南下运输到中原。在黄河中游山西一侧的兴县小玉梁发现龙山文化遗迹和玉器,与隔河相望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玉器形成对应的史前玉文化格局(叶舒宪,《玉石之路黄河道再探》,《民族艺术》2014年第5期;张建军《山西兴县碧村小玉梁龙山文化玉器闻见录》,《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从无文字时代大传统到汉字书写小传统,玉石之路黄河道的衰落伴随着家马和马车技术进入中原国家,运输方式发生改变,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