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建民 我在国庆阅兵现场.doc
PAGE
PAGE 8
王建民 我在国庆阅兵现场
他六拍大阅兵,每一次都感受不同。他为自己能够履行这样神圣的使命感到无上光荣
王建民,一位专注军事摄影的新华社老新闻人。曾获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金眼奖”、中国航天摄影最高奖“飞天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中摄协“德艺双馨摄影家”等荣誉,三次荣立二等功。
他记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国家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诸多重要历史性瞬间;定格了许多中央领导人的现场形象;亲历了地震、洪涝、非典等大量灾害性事件;近距离拍摄了航天发射、港澳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
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最感自豪的就是,曾经六次参加拍摄阅兵活动,其中三次国庆大阅兵。
使命,重于泰山
算上201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建民一共参与了六次大阅兵的拍摄任务,是参加阅兵报道活动次数最多的一名记者。他六拍大阅兵,每一次都感受不同。
王建民与阅兵结缘,是在1981年的华北大演习上。
1981年,我军在华北地区进行大演习,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邓小平同志亲自检阅参演部队。
那是王建民第一次拍摄阅兵。在阅兵现场,他被那恢宏的气势震撼了。不仅是他,当受阅部队以整齐的步伐正步通过检阅台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作为一名军人,他感觉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已经沸腾,正是雄壮的阅兵式激发了灵感,他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准确地捕捉到了眼前的景象:头戴钢盔,手握钢枪的钢铁战士方阵,在强烈的逆光下,明亮的轮廓勾勒出雕塑的灵魂……
1984年,中央决定举行国庆35周年大阅兵。当接到上级命令时,王建民还在新闻学院进修,听说自己幸运地得到了拍摄国庆大阅兵的机会,兴奋得不能自已。
他现在还深深记得,10月1日上午,随着雄壮的进行曲响起,邓小平乘黑色红旗敞篷轿车从金水桥头驶来。当时他的位置在金水桥对面,距离秦基伟向邓小平报告的地点很近。
在王建民的记忆中,小平同志听完阅兵总指挥秦基伟的报告后,只是轻轻地挥了下手,却让所有观众感受到了雷霆万钧的力量。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王建民作为新华社军事摄影采编主任,奉命在先导车上全程拍摄,他的任务是定格江泽民主席阅兵中最富风采的历史瞬间。
王建民深感使命重大,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但当他身背三台照相机登上先导车时,问题还是出现了。先导车是一辆敞篷红旗车,里面要硬塞进去七八个摄影摄像记者,每个人都是长枪短炮,那个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车上两个最佳拍摄位置属于中央电视台直播摄像记者。这既显示了电视直播的份量,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因素――这台先导车本身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因此,他必须要靠“缩身”来取得一个理想的拍摄位置。
不过缩身是有“技术含量”的,既要保证自己承担的拍摄任务圆满完成,又不能左右动弹妨碍同行的工作。
他小心翼翼地提气收腹,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取景器,焦点锁定阅兵人,从金水桥到北京站口,56个方队,来回折返长达几公里的路程,车辆徐缓前行,蜷缩的身体一动也不敢动,那种滋味和感受真是言语难以表达。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拍摄的江泽民主席特写照片,由于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江主席检阅三军的历史瞬间和50周年国庆阅兵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为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
2009年,王建民第三次参加国庆大阅兵。从阅兵村组建、受阅部队训练开始,就一直跟踪采访、拍摄受阅部队。10月1日当天,王建民很早就到达了天安门广场指定位置,等候庄严时刻的到来。他和新华社另外两名摄影记者同在距离检阅车最近的那辆新闻车上,随身带了三台相机,分别装着长焦、中焦和广角镜头。阅兵车从金水桥畔一驶出,他的手指一直放在快门上,相机处于高速连拍状态。
阅兵式进行过程中,王建民手中的相机取景框始终聚焦于阅兵车上,视线一丝一毫不敢离开,记录了胡锦涛主席在阅兵式阅兵的全过程。阅兵车折返回到金水桥,他迅速下了车,穿过长安街,爬上事先准备好的、位于大会堂北侧的高架车。拍摄分列式的全过程。在阅兵现场,能够有两个拍摄位置的摄影记者只有王建民一个人,因此他深感责任重大。
高架车上已经架通了有线宽带,因为是一边拍摄,一边传输。这次阅兵又是第一次使用了“即拍即传”技术,照片迅速发布。其中王建民拍摄的以天安门为背景的胡主席阅兵照片,被海内外大量媒体在重要位置广泛采用。
参加阅兵报道活动,王建民已是轻车熟路,但每一次出发前,他都特别认真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阅历、经验练就了他应对各种状况的能力。“经历过多次阅兵报道,所有能想到的都会提前想到,所有预案都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器材上的准备、拍摄构想的准备,这些肯定要想的。比如,我站在这个点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