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外国名著-《物质生活》作者:玛格丽特·杜拉.PDF

外国名著-《物质生活》作者:玛格丽特·杜拉.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外国名著-《物质生活》作者:玛格丽特·杜拉

《物质生活》作者:玛格丽特·杜拉 译者前言   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Marguerite Duras,1914-)1987年有两本书出版,一是小说《埃米莉 ·L.》,一是随笔集《物质生活》(副题为《对热罗姆·博儒尔谈话录》)。随笔集收有四十八篇文字,长短 不一,短文不过三、五百字,长的有一万字,大多与写作的事相关,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 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有关杜拉的思想,阅读她 这些文章便可了然,无须多言。但可注意的却是他关于写作、写法的一种独到见解。作者在引言中说,书中 “没有一篇文字完全反映我一般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的内容,因为一般来说,我并没有思考什么,除了社 会不公正这个问题之外,其它我并没有思索什么。”事实上,即使是涉及写作的事等等,似乎也与“社会???公 正这个问题”相关,这是不须在字面上求证的,从潜在方面去感受便可体知。文学与写作不可能排除社会历史 现实。作者申明:“这本书至多代表我某些时机、某些时日、关于某些事情的想法。所以也代表我的思想。 ”作者认为“那种专横武断的思想”,“那种作为最后确定的思想”,是她远远避开的“祸害”。   据书中引言所说,这本书大体是在1986年秋初至冬末写成。据说,每一篇文字都是对她的朋友热罗姆·博 儒尔讲述的,然后整理成文,由他们分别通读《从社会学和思想史来探讨的教育史》、《系统的道德教育的必 ,作者修改,博儒尔再读一遍;在进行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问题,如关于主题的问题,据说后来对 之“放开不问”,似乎也就迎刃而解。最后是作者自己修改,“简化文字,使这轻快,平静”,不过这也是作 者和讲述者的“共同的意见”。   作者说:“这本书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也不属于中间部分,”“是从日常事件引发出来的。可以说是 一本供阅读的书。不是小说,不过与小说写法最为接近。”作者说:“当它在口述的时候先后在耶拿、符茨堡 、慕尼黑、柏林等大学任教。其哲学的,那情形很是奇异——就像日报编者写社论一样。”这大概是说所述无 不是扑面而来的那种现实感吧。至少让人觉得叙述者像是近在咫尺,如见其人。作者在书中多处分明写到她是 “处在历史环境下”“就像沉在海里”一样,还说“真像是我在同那个准备把我消灭掉的社会进行殊死搏斗 ”……人与社会对质大概是某一类现代文学一个潜在的主题。   作者说这本书出版“不免犹豫再三”,因为“没有一种可以预期或者现有书籍构成形式可能容纳《物质生 活》这种流动的写法”。所以这里冒昧称之为随笔,未必妥当,不过,人们知道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彼比独立 的原子事实的总和,原子事实,随笔是法国作家最擅长的体裁,而且渊远流长。《话语的高速公路》中又专门 讲这个问题,说话语在这里每一个题目下无所不至同时又仅仅通向一个地点;《戏剧》中也说:“效果出自文 本的独特显现,出自深度,出于血肉”作者希望有一种新的戏剧,是供阅读的。作者说《物质生活》这本书也 是供阅读的。因为书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由话语组成的,说给对方听的,不是经过修辞术操作的语言组 合,而是说给你听,说话人身临现场。所以戏剧用小说方式写,小说本身也是戏剧。1974年发表的《说话的女 人》,就是作者和另一个女人扎维埃·戈蒂对话的记录,谈的是文学、社会、女人等等;1977年在电影剧本《 卡车》之后附有米歇尔·波尔特夫人长篇对话;1977年与同一位米歇尔·波尔特夫人合作写成谈话录《玛格丽 特·杜拉笔下的地点》;还有在这里多次提到的《80年夏》也是一种谈话,或者叫做独语;这一切表明,这里 人们看到的这些随笔类文字是作者一直有意要写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贯穿在作者的戏剧、小说、电影剧本之 中。文体这一用语用在这里实在也很勉强。《(夜船)中的音响》中说:是声音形成各种事物,形成为欲望和 感情。声音比肉体所在的现场呈现出来的更为丰富。那就是人的,人的顾盼,微笑。一封真正的书信也可以摄 魂荡魄,因为这是说出来的,以说出的声音写成的……话语应该说也是一种生命现象,也与历史不可分,是写 作的实体,写作方式就是富于生机的文学。文体学、风格学之类已不能限制或规范文学写作,文学当然不排除 隐喻或词藻、修辞之类。   理解作品和作家,实证分析仍然是有用的,应该充分注意作家的生平和传记,何况一位女作家尤其经常受 到批评家、记者对这方面的盘查。阅读这些作品时不难看出这方面的种种迹象,如在《阿兰·万恩斯坦》等文 中。但是早提出。认为作为经验联系的观念只要对人有用、使人能达,这里要请读者对《永隆》与《拉辛森林 》这两篇给以注意。前一篇提到在几部小说中都曾出现的一个人物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据说这个女人在作家 极为幼小时即“像是宗教信仰”那样昭示出一种知识,是有关生命的“一瞬间”的,还有待发明一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